左右逢源
ㄗㄨㄛˇ ㄧㄡˋ ㄈㄥˊ ㄩㄢˊ
「左右逢源」之「源」、典源作「原」。「原」、同「源」。左右兩邊都能夠得到水源。指學道有得、即可得心應手、取用不竭。語本《孟子.離婁下》。後來「左右逢源」用來比喻辦事得心應手或處事圓融。
用法
比喻辦事得心應手或處事圓融。
用在「圓融周密」的表述上。
例句
- 他的知識確實淵博、辯論時左右逢源、滔滔不絕。
- 憑他在商場的人脈、他做起生意來左右逢源、一帆風順。
- 在一個單位待久了、工作起來自然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 多讀書、多領會、寫起文章來、就會有福至心靈、左右逢源的感覺。
- 他憑著協商的長才、左右逢源地把事情處理完了、各方面的人都滿意。
辨識
近義:八面玲瓏、得心應手、無往不利
反義:左支右絀
參考詞語:「左右逢原」
典故說明
「左右逢源」原作「左右逢原」。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重要思想家、在政治觀上繼承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孟子》一書為弟子輯其所述而成、其中可見他對孔子理念的傳承、並可得見他完整的思想體系。其中〈離婁〉一篇多論仁政及盡倫希聖之事、典源所從出的這段文字、講述的是為學應有的態度。孟子以為要追求精到深入的學問、必須用心去體會。若能自得於心、則所學才能深固、應用起知識才能隨心所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後來「左右逢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學道有得、即可得心應手、取用不竭。後則泛用於比喻辦事得心應手或處事圓融。
書證
- 清.顧復《平生壯觀》卷二:「其書有出鋒者、藏鋒者、放縱者、謹守者、肥者、瘦者、皆左右逢源、而不逾矩者焉。」
- 清.朱彝尊〈合刻集韻類篇序〉:「學詩者得而誦習之、既免四羊三豕之失、而音無奪倫、紐分畛域、注相引證、庶乎取諸左右逢源矣夫。」
-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五.蘇東坡詩》:「自非博極群書、足供驅使、豈能左右逢源若是?想見坡公讀書、真有過目不忘之資、安得不嘆為天人也。」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