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花言巧語」。見「花言巧語」條。01.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對人前巧語花言;—沒人處便想張生、—背地裡愁眉淚眼。」02.明.梁辰魚《浣紗紀》第三二齣:「你這等小小年紀、那裡去學這些巧語花言、可惡可惡!」
參考詞語:「花言巧語」
此處所列為「花言巧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論語》裡曾記載孔子的一段話:「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是話說得很動聽、臉色裝得很和善、可是一點也不誠懇、這不是仁的表現。宋代理學家朱熹在與學生講解這段話時、解釋說:「做任何事都要有誠心、沒有誠心便是不仁。說話動聽、和顏悅色、本來就應該這樣、而且也不害事、但如果為了取悅別人而不誠心的話、那是不可以的。」「巧言」二字有人解釋為說話不誠懇、朱熹告訴學生說:「依我之見、巧言是指虛假好聽的話、今天有不少讀書人舞文弄墨、妙筆生花、但寫的盡是些言不及義的文章、就是所謂的巧言、也就是『花言巧語』。」朱熹用「花言巧語」來解釋《論語》裡的「巧言」二字、後來「花言巧語」就被用來形容虛假而動聽的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