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平心靜氣」。見「平心靜氣」條。01.《文明小史》第五四回:「大邊到此、知道文案一席、賽如下了定錢了、便把馬褂脫去、研得墨濃、蘸的筆飽、息心靜氣的寫起來。」02.清.朱庭珍《筱園詩話》卷二:「學者宜沈潛反覆、息心靜氣、探討於神味意境之間、以求換骨、不可以字句聲調、襲其面目也。」
參考詞語:「平心靜氣」
此處所列為「平心靜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平心靜氣」原作「平心氣」。心、指心情。氣、可指脾氣、也可借指態度。心情能保持平和、脾氣自然就會控制得當、態度也會冷靜。據《韓詩外傳》卷二載、孔子的高徒宓子賤接受魯國國君的任命、到單父這個地方擔任縣令。在任期間、他很少外出、而且常常悠閒地彈琴自娛、但是卻把單父治理得很好。前任縣令巫馬期見了十分訝異、因為他在任時、為了治理政事、可說每天都是早出晚歸、日以繼夜的工作。巫馬期向宓子賤請教、子賤回答說:「那是因為我能任用人才、你卻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廣任人才、許多人一起分擔工作、自然輕鬆悠閒得多;憑一己之力、工作全集中在一人身上、當然就會很辛苦啊!」後人評論宓子賤的作法、說他是讓自己的身體閒散、但是注意力與心思卻很集中、以平和冷靜的心情和脾氣來處理政務、其下百官自然能隨之條理分明地治事。所以、做事時一昧地埋頭苦幹、事必躬親、不如先做好全盤規畫、集合大家的力量一起完成、也就是像宓子賤「佚四肢、全耳目、平心氣」、如此才是使事情更有效率的方法。後來「平心靜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情平和、態度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