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放浪形骸

ㄈㄤˋ ㄌㄤˋ ㄒㄧㄥˊ ㄏㄞˊ
  1. 縱情放任,不受約束。
    [例]我今且學作痴狂人,放浪形骸乾坤外。

放浪形骸

ㄈㄤˋ ㄌㄤˋ ㄒㄧㄥˊ ㄏㄞˊ
  1. 縱情放任,沒有約束。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元.宮大用《七里灘》第四折:「疑猜我在釣魚灘醉倒來回來,俺出家兒散誕心腸,放浪形骸。」

放浪形骸

ㄈㄤˋ ㄌㄤˋ ㄒㄧㄥˊ ㄏㄞˊ

放浪、放縱、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體。「放浪形骸」指放縱性情於形體之外。語出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後用「放浪形骸」形容縱情放任、不受世俗禮教約束。

用法

形容縱情放任、不受世俗禮教約束。

例句

  1. 他才華洋溢卻不被賞識、於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
  2. 有些藝術家不喜被束縛、往往放浪形骸、遊走四方。
  3. 他不畏世俗之見、總以放浪形骸的言行來凸顯自己的信念。
  4. 過慣放浪形骸的生活、現在的他已難回到朝九晚五的職場了。
  5. 受到親友的鼓勵、他力圖振作、決心脫離放浪形骸借酒澆愁的生活。

辨識

參考詞語:「脫略形骸、形骸放浪、放浪形跡、放蕩形骸、形骸脫略

典故說明

修禊是古代的一種民間習俗、陰曆三月上巳日(三國魏以後固定為三月三日)、人們會在水邊洗濯、藉此以除不祥和祈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353)、王羲之和他的兒子、以及當時名士謝安、孫綽、王彬之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聚會、舉行修禊之禮、並且賦詩飲酒、世稱「蘭亭雅集」。那次盛會有二十六位參與者做了三十七首詩、後來集結成《蘭亭詩集》、王羲之則在會後、用鼠鬚筆、蠶繭紙、以行書寫下一篇序文、說明當時聚會的盛況、並且抒發個人感懷。文章開頭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參與者、並且描寫蘭亭附近的佳山勝水。緊接著訴說四周美景、且「流觴曲水」的活動也為與會人士帶來不少的樂趣。再來則筆鋒一轉、導出世事多變、人生無常、其中說到:「人與人相處交往、共同生活在這世上、轉瞬之間成為過往、有的人喜歡在室內和朋友相互訴說自己的理想抱負;有的人則會寄情於大自然之中、無拘無束。雖然彼此的取捨進退、千差萬別﹔個性愛好、各有不同、一旦遇到喜歡的事物、而暫時感到滿足愉悅時、根本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可是等到自己對所追求的事物感到厭倦時、情感自然隨著事物的改變而變化、感慨哀嘆也就跟著來了。」後來原文中的「放浪形骸」被摘出、形容縱情放任、不受世俗禮教約束。

書證

  1.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源)
  2. 唐.姚崇〈遺令誡子孫文〉:「優遊園沼、放浪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
  3. 元.宮大用《七里灘》第四折:「疑猜我在釣魚灘醉倒來回來、俺出家兒散誕心腸、放浪形骸。」
  4. 明.馮惟敏〈端正好.跳出了虎狼冗套.四邊靜〉曲:「誰識俺放浪形骸、寄傲乾坤外。」
  5. 《九尾狐》第四七回:「其始尚以品位自拘、到後來各有酒意、莫不放浪形骸、向著寶玉調笑、醜態畢呈。」
  6. 清.徐珂《清稗類鈔.譏諷類.毋寧爲完全之伶人》:「及父卒、益放浪形骸、以客串為樂、遺產殆盡。」

在其他地方搜尋「放浪形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