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情放任,不受約束。
放浪、放縱、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體。「放浪形骸」指放縱性情於形體之外。語出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後用「放浪形骸」形容縱情放任、不受世俗禮教約束。
形容縱情放任、不受世俗禮教約束。
參考詞語:「脫略形骸、形骸放浪、放浪形跡、放蕩形骸、形骸脫略」
修禊是古代的一種民間習俗、陰曆三月上巳日(三國魏以後固定為三月三日)、人們會在水邊洗濯、藉此以除不祥和祈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353)、王羲之和他的兒子、以及當時名士謝安、孫綽、王彬之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聚會、舉行修禊之禮、並且賦詩飲酒、世稱「蘭亭雅集」。那次盛會有二十六位參與者做了三十七首詩、後來集結成《蘭亭詩集》、王羲之則在會後、用鼠鬚筆、蠶繭紙、以行書寫下一篇序文、說明當時聚會的盛況、並且抒發個人的感懷。文章開頭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參與者、並且描寫蘭亭附近的佳山勝水。緊接著訴說四周美景、且「流觴曲水」的活動也為與會人士帶來不少的樂趣。再來則筆鋒一轉、導出世事多變、人生無常、其中說到:「人與人相處交往、共同生活在這世上、轉瞬之間成為過往、有的人喜歡在室內和朋友相互訴說自己的理想抱負;有的人則會寄情於大自然之中、無拘無束。雖然彼此的取捨進退、千差萬別﹔個性愛好、各有不同、一旦遇到喜歡的事物、而暫時感到滿足愉悅時、根本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可是等到自己對所追求的事物感到厭倦時、情感自然隨著事物的改變而變化、感慨哀嘆也就跟著來了。」後來原文中的「放浪形骸」被摘出、形容縱情放任、不受世俗禮教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