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指有關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亦泛指文人或儒士。語出《論語.子罕》。「掃地」,指毀壞廢棄。語本《漢書.卷三三.魏豹等傳》。「斯文掃地」指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被毀壞廢棄或文人不受尊重;後亦指文人不顧操守,自甘墮落。 △「五經掃地」、「衣冠掃地」
01.明.葉紹袁《甲行日注》卷二:「胡為又遭此不祥,斯文掃地倒冠裳。」 02.清.褚人獲《堅瓠十集.卷三.捲堂文》:「徒使斯文掃地,豈知富貴在天?」 03.《野叟曝言》第六一回:「數其罪而責之,纔洩得公憤,不至斯文掃地。」 04.清.昭槤《嘯亭雜錄.卷八.王樹勳》:「諸名士以翰墨名流,甘為緇衣弟子,以至遭其笞撻之辱,亦可謂斯文掃地矣。」 05.《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那位少爺話也收了,接過卷子來,倒給人家斯文掃地的請了個安。」 06.《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六回:「我原是讀書出身,不曾學過生意,這不懂是我分內的事。偏是他們那一班人,胡說亂道的,鬧了個斯文掃地;聽了也令人可惱。」 07.清.徐珂《清稗類鈔.譏諷類.一步登天》:「巡檢作巡撫,一步登天;監生當監臨,斯文掃地。」
指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被毀壞廢棄。&指文人不顧操守,自甘墮落。
近義:五經掃地
參考詞語:「斯文委地」
斯,音ㄙ。此的意思。不可寫作「思」。
「斯文掃地」係由「斯文」及「掃地」組合而成。「斯文」見於《論語.子罕》。斯,這、此的意思。文,指禮樂教化有關的典章制度。春秋時代,陽虎曾經在匡地施暴為害匡人,因此匡人都很憎恨他。孔子周遊列國時,途經匡地,因為孔子長相很像陽虎,匡人認為是陽虎又來了,便不由分說地將他包圍起來。弟子們見到這種情形都很害怕,孔子卻十分鎮靜地說道:「自文王去世之後,有關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不都在我這兒嗎?上天如果要滅絕這些典章制度,我這後生晚輩就沒機會認識了解這些典章制度了;上天既然並未滅絕這些典章制度,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掃地」則見於《漢書.卷三三.魏豹等傳》。魏豹,故魏諸公子。田儋,故齊王田氏後代。韓信,故韓襄王庶出的子孫。班固在為三人寫完傳記後深深感嘆:秦滅六國之後,將六國固有文化和前人功業完全摧毀;至楚漢爭霸之時,豪傑並起,爭奪天下,只有魏豹、田儋和韓信是六國王室之後,然而他們尚未達成復興故國、延續文化的使命,就相繼身亡,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斯文掃地」,用來指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被毀壞廢棄或文人不受尊重。亦借指文人不顧操守,自甘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