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枯的樹木遇上了春天,又恢復了生命力。語本敦煌變文《㠠山遠公話》。後用「枯木逢春」比喻雖處於絕境卻重獲生機,或劣境忽然轉好。
01.元.劉致〈端正好.眾生靈套.貨郎〉曲:「眾飢民共仰。似枯木逢春,萌芽再長。」 02.明.梁辰魚《浣紗記》第一九齣:「誰料積霾見日,枯木逢春。仗范大夫之奇謀,賴我國家之洪福,吳王放赦,得還故鄉,實為天幸。」 03.《喻世明言.卷九.裴晉公義還原配》:「兩口兒回到家鄉,見了岳丈黃太學,好似枯木逢春,斷弦再續,歡喜無限。」
比喻雖處於絕境卻重獲生機,或劣境忽然轉好。
參考詞語:「枯樹逢春」
《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六.㠠山遠公話》中的「是日遠公由(猶)如臨崖枯木,再得逢春」二句話,是描述慧遠重新登上高座為眾人講經,就像乾枯的樹木遇上了春天,又恢復了生命力。後來「枯木逢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雖處於絕境卻重獲生機,或劣境忽然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