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洞若觀火」。見「洞若觀火」條。01.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梁質人留心邊事已久……故得悉其山川險要部落游牧、暨其強弱多寡離合之情、皆洞如觀火矣。」02.《清史稿.卷三八六.文慶等列傳》:「論曰:『……晚年密陳大計、於數十年馭外得失、洞如觀火、一代興亡之龜鑑也。』」
參考詞語:「洞若觀火」
此處所列為「洞若觀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盤庚是成湯的十世孫、商朝的十七代君主。《尚書.盤庚》是盤庚為了遷都所作告諭臣民之書、共分三篇。上篇是盤庚對邦伯、執事等貴冑大臣的訓誡之詞、主要說明遷都是上天的旨意、任何阻礙遷都的行為都是違背天意的;中篇則是對平民的訓詞、口氣嚴厲、語帶威脅、要人民共同支持遷都之舉、否則就會被處死;下篇則是遷都後、盤庚告誡百官諸侯之言、希望他們能夠把恩德廣施於民。在上篇裡頭、盤庚警告專權弄政的貴族大臣:「不是我荒廢了先王的美德、而是你們的行為讓先王的美德隱晦、不畏懼我這個君王。對於你們的計謀私心、我就像看著火光一樣地清楚、只是因為我拙於謀劃、才會讓你們犯下這樣的過失。如果你們能去除私心、把恩澤施於人民、這樣才能大聲的說你們是積德行善的人啊!」盤庚遷殷之後、消弭了王室內部的紛爭、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並為後來的武丁盛世打下基礎。後來「洞若觀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予若觀火」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觀察事物非常透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