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之聲,每次都要三百人合奏,南郭先生不會吹竽,混在樂隊中充數。宣王死後,湣王繼位,喜愛獨奏,南郭先生只好逃走。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之間充數;或比喻假貨劣品混在真品中。也用於自謙,比喻自己才德不足。典出《韓非子.內儲說上》。
竽,古代一種吹奏樂器。「濫竽充數」意謂不會吹竽的人,混雜於眾多樂工中湊數。典出《韓非子.內儲說上》。後用「濫竽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數。亦用於比喻拿不好的東西充場面。亦用於自謙,比喻自己才德不足。 △「魚目混珠」
01.《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方今朝廷正在整飭文風,自然要向清真雅正一路拔取真才。若只靠著才氣,摭些陳言,便不好濫竽充數了。」 02.《官話指南.卷四.官話問答》:「我這不過是僥倖,實在是自愧無才,濫竽充數就是了!」 03.《清朝文獻通考.卷七八.職官考.官制.五十年》:「滿員出缺甚多,除簡擢數人外,餘竟無員可補。與其濫竽充數,毋寧核實酌裁。」
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中充數。貶義。&比喻拿不好的東西充場面。貶義。&作為自謙之詞,比喻自己才德不足。
近義:備位充數、魚目混珠
參考詞語:「濫廁其間」
竽,音ㄩˊ。古代一種吹奏樂器。不可寫作「芋」。 「濫竽充數」及「魚目混珠」都有試圖矇混過關的意思。
「濫竽充數」側重於以劣充數;「魚目混珠」側重於以假亂真。 |
濫竽充數 魚目混珠 ○ ㄨ 這些繪作水準根本不夠,也敢∼來參展! ㄨ ○ 這些地攤上賣的古董難免∼,你可要睜大眼睛,別上當了!
《韓非子.內儲說上》中有一則故事:戰國時,齊宣王喜歡聽竽的合奏,所以每次都要三百多個樂工一同演奏。有位南郭先生,雖然不會吹竽,但因為知道齊宣王的這個嗜好,便請求齊宣王讓自己參加這個樂隊,宣王也很高興地答應了。每當眾多樂工一起合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混在數百人的吹竽隊伍中,有模有樣地裝出吹奏的樣子,沒人發現真相,他也因此能獲得很好的待遇。宣王死後,湣王繼位,湣王雖然也喜歡竽的吹奏聲,但他喜歡的卻是獨奏,所以命樂工一個個輪流表演。南郭先生得到了這個消息,知道再也無法蒙混過關,只好逃出宮去。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濫竽充數」一語,用來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卻混在行家中充數,或比喻拿不好的東西充場面。有時也用來當成自謙之辭,比喻自己才德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