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空隙沒有不鑽進去的。原本是無所不通達的意思。※語或出清.李鑑堂《俗語考原.無孔不入》。後用「無孔不入」譏諷人善於鑽營。
01.清.李鑑堂《俗語考原.無孔不入》:「水銀瀉地,無孔不入。蘇東坡自言其無所不達也。今俗以喻人之善鑽營者。」(源) 02.《官場現形記》第三五回:「何孝先生怕過了幾天,有人打岔,事情不成功,況且上海辦捐的人,鑽頭覓縫,無孔不入,設或耽擱下來,被人家弄了去,豈不是悔之不及。」
任何空隙沒有不鑽進去的。&比喻善於鑽營。貶義。
參考詞語:「無孔不鑽」
「無孔不入」就是任何空隙沒有不鑽進去的,在清朝李鑑堂《俗語考原》記載了蘇東坡曾自喻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以說明他無所不通達。要了解這個比喻,得從水銀的性質了解起。水銀這種物質,表面張力很大,比水的表面張力大七倍,一杯水倒在地上時會趨向成一灘水的狀態,相反水銀卻會趨向形成水銀滴,而且一遇孔隙便滾動而入,所以說「無孔不入」。這句話也可以寫成「水銀瀉地,無竅不入」,例如:清代方苞編了《正嘉四書文》一書,在卷四中收錄了歸有光的文章,其中論述到《中庸》的「喜怒哀樂之未發」,就說他讀了宋人「五子書」,融洽貫串,拿起筆寫下心得,有如「水銀瀉地,無竅不入」。後來「無孔不入」自行獨立成一句成語,原本是無所不通達的意思,後轉用以譏諷人善於鑽營,有機會就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