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為力」,典源作「無能為」。指沒有能力做好某事。語本《左傳.隱公四年》。 △「無能為役」
01.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八.史閣部書》:「而況燕雀處堂,無深謀遠慮,使兵餉頓竭,忠臣流涕頓足,而歎無能為力,惟有一死以報國,不亦大可哀乎!」 02.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四.槐西雜志四》:「此罪至重,微我難解脫,即釋迦牟尼,亦無能為力也。」 03.清.昭槤《嘯亭雜錄.卷一.誅伍納拉》:「伍、浦皆服罪,立置於法,和亦無能為力。」 04.《續孽海花》第四一回:「不過輿論未能盡孚,一時尚難實行,我亦無能為力,自覺慚愧得很!」
指沒有能力做好某事。
反義:力所能及
參考詞語:「不能為力、無能為技、無能為謀、莫能為力」
「無能為力」原作「無能為」。《左傳.隱公四年》記載,春秋時衛國發生弒君事件。衛莊公的庶子州吁十分受寵,又好勇鬥狠。大夫石碏(ㄑㄩㄝˋ)認為他是個危險人物,要衛莊公小心防範,但莊公不聽。後來州吁果真造反,和石碏的兒子石厚一起殺了莊公,自立為王。州吁為王後,一直不能收服民心,石厚便去請教曾任大夫的父親石碏,要如何穩定州吁的王位。石碏說:「請君王出訪外國就可以了。」石厚問要如何做,石碏又說:「目前衛國與陳國交好,出訪陳國便可。」於是石厚便隨著州吁到了陳國,石碏趕緊派使者到陳國,告知他們這二人是弒君逆賊,並說:「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意思是衛國弱小,我老臣年紀又大了,實在是沒有能力啊!請陳國人幫忙將他們捕捉起來。陳國人果真將二人逮捕,衛國便派使者殺了州吁,而石碏則派家臣獳羊肩殺掉兒子石厚,以咨正法。當時人都稱石碏為「純臣」,大義滅親。「無能為」就是指沒有能力面對事情之意,後世多作「無能為力」,用來表示使不上力,沒有能力做好某事。也用「無能為技」,表示沒有能力使出技能;「無能為謀」,表示沒有能力貢獻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