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腐蟲生
ㄨˋ ㄈㄨˇ ㄔㄨㄥˊ ㄕㄥ
物品必先腐爛後才會長蛆、比喻事出有因、必先有弱點而後才讓他人有機可乘。#語本《荀子.勸學》。
用法
比喻事出有因、必先有弱點而後才讓他人有機可乘。
例句
- 這家公司長期疏於管理、難怪會物腐蟲生、屢見弊端。
- 大家都懂得物腐蟲生的道理、卻往往未能及時防微杜漸。
- 老闆不斷期勉員工力求創新、才能避免物腐蟲生、營運不佳。
- 大家必須注重環境衛生、否則物腐蟲生、勢必影響身體健康。
- 正所謂是物腐蟲生、糜爛的生活過久了、就連一點兒的幹勁也都消逝無蹤。
辨識
典故說明
荀子、名況、戰國時期趙國人、著名的思想家與教育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人有追逐名利、喜好聲色的本能、順著這種情欲本能發展、自然會引起爭奪、殘害、因此主張人性本惡。然透過師法教誨、禮義引導、便能讓人們改惡向善;而禮義是人人都可透過學習而得的、因此荀子特別強調「學習」的重要。〈勸學〉一文勉勵人勤於學習、而且還要力求精進、文中除論述學習的意義、作用及方法、同時還提到學習的態度。所以荀子認為:各種事物的興起、一定有它的源起、開端;榮耀與恥辱的來臨、一定和他本身的行為相互呼應。肉腐爛掉就會有蛆跑出來、魚乾枯死就會長出蛀蟲。人放縱怠惰、災禍就會發生。剛硬的東西會被用來當作支撐、柔軟的東西則被用來作束帶。邪惡汙穢的東西帶在身上、怨恨、災禍自然就會從此產生。這是以世界上的事物為例、說明學習的重要、說明唯有修養自己才能夠遠離災禍。「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是說肉、魚等物腐敗在先、之後才會長出蛆。後來「物腐蟲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出有因、必先有弱點而後才讓他人有機可乘。
書證
- 清.陳龍昌《中西兵略指掌.卷二四.軍防六》:「於虖!物腐蟲生、勢所必至、履霜堅冰積豈一朝?有勢者事後推原、然後歎因循廢弛、將不知兵、兵不用命之貽誤不淺也。」
- 清.方濬頤〈冶谿故里吟〉詩其五九:「物腐蟲生信有之、試看天道悟盈虧、青松繫馬桐遭爨、那及荒郊衛足葵。」
- 《歧路燈》第四七回:「本縣若執『物腐蟲生』之理究治起來、不說你這嫩皮肉受不得這桁楊摧殘、追比賭贓不怕你少了分文。」
- 清.沈葆楨〈致李少荃中堂〉:「生番事素非所知、茲向督轅抄其全案、乃知其根株伏于同治六年美商之被戕。地方官齗齗以不逮版圖為辭、經總署駁斥、尚執迷不悟、物腐蟲生、誰職其咎。現牡丹社已被焚、并殃及民社、狂悖情形令人髮指。」
- 《燕山外史》卷下:「打鶯嗔燕、輕浮出自性成;掠鬢蕩裙、妖媚由於習慣。氣羶蟻聚、物腐蟲生。禁之則怨乃無終、縱之則流于胡底。」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