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百次仗,勝一百次。形容善於作戰,所向無敵。#語出《管子.七法》。
01.《管子.七法》:「是故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敺眾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源) 02.《孫子.謀攻》:「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03.《後漢書.卷七一.皇甫嵩朱儁列傳.皇甫嵩》:「不然。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 04.《三國志.卷五六.吳書.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朱桓》:「今人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里步涉,人馬罷困,桓與諸軍,共據高城,南臨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勞,為主制客,此百戰百勝之勢也。」 05.《三國演義》第三五回:「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戰百勝。』某非怯戰,但恐不能必勝耳。」 06.《水滸傳》第一一四回:「哥哥在梁山泊,勳業到今,已經數十餘載,更兼百戰百勝。去破大遼時,不曾損折了一個弟兄。」
形容善於作戰,所向無敵。
「百戰百勝」意謂打一百次仗就勝一百次。指每戰必勝,所向無敵。這個成語出自《管子.七法》。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奉為法家之祖。他主張國富兵強的理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領域都有卓著的建樹。他輔佐齊桓公治國,完成霸業,使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桓公尊為「仲父」。〈七法〉此篇以論兵為核心,是全書中一篇重要的軍事論文,詳述了有系統的軍事思想。其中提到「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敺眾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意思就是說:如果能用多數去進攻少數,用治國去進攻亂國,用富國去進攻窮國,用賢能的將帥去進攻無能的將帥,用訓練有素的士兵去進攻未經訓練的士卒,這樣一定能夠打十場仗就贏十次,打一百次仗就勝一百次。後來「百戰百勝」被用來形容善於作戰,所向無敵。在《孫子.謀攻》也可看到這個成語,內容則是敘述:孫子提出「謀攻」,以謀略方法作戰,運用政治或外交的方法,來使敵人屈服,而不使用武力戰。因為他認為,百戰百勝,還不是最高明的,如果能不必打戰,就能使敵人降服,才是最高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