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源作「壹」。「壹」同「一」。一旦戰敗身死,將會是肝腦塗滿大地。#語出《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後用「一敗塗地」形容做事失敗,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
01. 《漢書.卷一.高帝紀上》:「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一敗塗地。」 02. 《新唐書.卷七八.宗室列傳.永安壯王孝基》:「夏城堅,攻之引日,宋金剛在近,內拒外彊,一敗塗地。」 03. 宋.陳亮《陳亮集.卷六.酌古論二.苻堅》:「使堅而不退,則晉之計將出於此,而百萬之師一敗塗地,天下之人將以為謀略不世出矣。」 04.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越民考》:「郡民老幼皆號泣曰:『殺我總督官,我尚何生為!』壯者助中軍殊死戰,臺軍一敗塗地。」 05.明.張和仲《千百年眼.卷七.晉室所以敗》:「富而不能勞,貴而不能治,一敗塗地,而不復振也。」 06.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九.內閤.言官論人》:「今(張)江陵功罪,約略相當,身後一敗塗地。」 07.《文明小史》第一七回:「甲午一役,未及交綏,遽爾一敗塗地。」 08.《紅樓夢》第七四回:「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纔能一敗塗地呢。」 09.清.王韜《淞濱瑣話.卷三.真吾鏈師》:「邵母曰:『京江徐氏,昔亦縉紳舊族,今雖少衰,然薄田數頃,亦足以自活,不謂至此子,而一敗塗地也。』言之不勝嗚咽。」
形容做事失敗,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
近義:一蹶不振
參考詞語:「壹敗塗地、大敗塗地」
據《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載,劉邦為沛縣豐邑人,秦末,離開家鄉,流亡在外。後因沛縣縣令的號召,帶著上百名徒眾,準備回鄉響應陳涉的起義。但當大批人馬抵達時,縣令唯恐有變,又反悔了,令人將城門關閉,不讓他們進來。劉邦於是寫了一封給城中父老的信,綁在箭上,射入城裡,信中說:「大家苦於秦朝的暴政已經很久了,你們如今雖然奉命替縣令守城,但現在各地諸侯都起義了,馬上會來屠城。此時大家只有合力把縣令殺掉,選擇可擔當重任的家鄉子弟取而代之,響應起義的諸侯,才能保全家室。否則就只有接受全家被屠殺的命運了。」於是沛縣百姓殺了縣令,大開城門,迎接劉邦,想推舉他為縣令,但劉邦推辭說:「如今天下正亂,諸侯並起,現在如推舉了不適當的將領,一旦失敗,將會是肝腦塗滿大地的慘況。我不是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是怕自己才能低劣,沒有辦法保全大家。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希望各位另外推選一位能夠勝任的人。」因為大家一致的堅持,劉邦在多次謙讓後,終於接下了沛縣縣令的職位,並帶領群眾繼續抗秦,把暴秦推翻。後來「一敗塗地」這句成語引申用來形容做事失敗,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