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盲人說象

ㄇㄤˊ ㄖㄣˊ ㄕㄨㄛ ㄒㄧㄤˋ
  1. 比喻以偏概全,而未能洞明真相。參見盲人摸象」條。元.袁易《靜春堂詩集.遺翰跋.黃溍》:「吾儕碌碌,從俗浮湛,與先生相去遠甚,而欲強加評品,正如盲人說象,知其鼻者,謂象如杵;知其牙者,謂象如蘆菔根。」

盲人說象

ㄇㄤˊ ㄖㄣˊ ㄕㄨㄛ ㄒㄧㄤˋ

即「盲人摸象」。見「盲人摸象」條。01.元.黃溍〈書袁通甫詩後〉:「吾儕碌碌,從俗浮沈,與先生相去遠甚,而欲強加評品,正如盲人說象。」

用法

01.元.黃溍〈書袁通甫詩後〉:「吾儕碌碌,從俗浮沈,與先生相去遠甚,而欲強加評品,正如盲人說象。」

辨識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盲人摸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佛經中常用譬喻解釋佛理。如《大般涅槃經》中為解釋一般人各自解說佛性,都只是一種片面的看法。有如古代有一個國王,要大臣召聚盲人來摸大象,摸完之後,問每個盲人他們認為大象長什麼樣子,摸到象牙的人說「象長得跟蘿蔔一樣」,摸到象耳朵的人說「象長得跟畚箕一樣」,摸到象頭的人說「象長得跟石頭一樣」,摸到象鼻的人說「象長得跟杵一樣」,摸到腳的人說「象長得跟木製的臼一樣」,摸到背的人說「象長得跟張床一樣」,摸到肚子的人說「象長得像個甕一樣」,因著每個人摸到的部位不同,而對象外觀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實他們摸到的都是象,也都不是象。象在此指佛性,而盲人則是指芸芸眾生,若是有人執著於某些行為或文字才是真正的佛性,就像摸象的盲人一樣,只看到了佛性的一部分,就執著於自己所認知的部分,甚者非議別人看到並非真正的佛性,這樣反而迷失觀照佛性本質的能力。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盲人摸象」,用來比喻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


有提到「盲人說象」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