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眾叛親離

ㄓㄨㄥˋ ㄆㄢˋ ㄑㄧㄣ ㄌㄧˊ
  1. 眾人反叛,親信背離。形容不得人心,處境孤立。
    [例]壞事做盡,如今才會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

眾叛親離

ㄓㄨㄥˋ ㄆㄢˋ ㄑㄧㄣ ㄌㄧˊ
  1. 眾人反叛,親信背離形容不得人心,處境孤立。《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唐.辛替否〈諫造金仙玉真兩觀疏〉:「奪百姓之食以養殘兇,剝萬人之衣以塗土木。於是人怨神怒,眾叛親離,水旱不調。」也作「親離眾叛」、「眾散親離」。

眾叛親離

ㄓㄨㄥˋ ㄆㄢˋ ㄑㄧㄣ ㄌㄧˊ

眾人反叛,親信背離。形容不得人心,處境孤立。語出《左傳.隱公四年》。 玩火自焚」、「治絲而棼

用法

形容不得人心,處境孤立。

用在「失道無助」的表述上。

例句

  1. 你再這樣我行我素,遲早會眾叛親離。
  2. 為政者倒行逆施,最後總是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
  3. 商朝紂王暴虐無道,以致眾叛親離,終於走上被迫自焚而亡之途。
  4. 他因處事不公而陷入眾叛親離的危機,完全是咎由自取,無可同情。
  5. 我原來的老闆就是剛愎自用,才會眾叛親離,最後公司只好關門大吉。

辨識

反義:眾星拱月眾望所歸歸之若水

參考詞語:「親離眾叛、眾散親離

典故說明

據《左傳.隱公四年》載,春秋時代,衛國公子州吁(ㄒㄩ)殺了自己的哥哥桓公想要自立為君。由於多數的大臣百姓贊成他弒兄奪位的行為,所以州吁打算出兵攻伐與衛國有世怨的鄭國,希望能藉此提高自己的威望。恰巧當時宋國殤公即位,鄭國收留了從宋國出奔的公子馮,並且想要用武力送他回國為君。州吁便以此為名,聯合宋、陳、蔡等國出兵攻打鄭國。四國的大軍於是開到了鄭國,把首都的東門團團包圍,連續打了五日都沒辦法攻下,只好無功而返。魯隱公就此事問他的大夫眾仲:「你覺得州吁的計謀最後會得逞嗎?」眾仲回答:「我只聽過以德服人,沒聽過以戰亂為手段可以讓人心悅誠服。以亂服人,就像要整理絲線卻不先找出頭緒,只會讓情況愈來愈糟。州吁這個人仗著強大的武力進行殘忍的征伐,總有眾人反叛,親信背離的一日,他的計謀顯然難以得逞。」後來,四國聯軍又再次出兵攻鄭,取得了勝利,但州吁並未因此而獲得百姓的愛戴,反而在不久後就被殺了,果真應驗了眾仲的預言:「眾叛親離,難以濟矣。」「眾叛親離」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不得人心,處境孤立。

書證

  1. 《左傳.隱公四年》:「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源)
  2. 《三國志.卷八.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公孫瓚》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袁紹與瓚書曰)既乃殘殺老弱,幽土憤怨,眾叛親離,孑然無黨。」
  3. 《晉書.卷一○四.石勒載記上》:「幽州飢儉,人皆蔬食,眾叛親離,甲旅寡弱,此則內無強兵以禦我也。」
  4. 《陳書.卷三○.傅縡列傳》:「貨賄公行,帑藏損耗,神怒民怨,眾叛親離。」
  5. 《舊唐書.卷五五.薛舉等傳》:「史臣曰:『李軌竊據鷹揚,僭號河西,……及殺害謀主,崇信妖巫,眾叛親離,其亡也宜哉。』」
  6. 《朱子語類.卷五○.論語.堯曰篇》:「他眾叛親離,那裡有至親?」
  7. 《宋史.卷三○七.楊覃列傳》:「請詔邊臣謹守疆候,毋得輕舉,俟其眾叛親離,則亡無日矣。」
  8. 《隋唐演義》第五三回:「不意今日一戰,至於眾叛親離,欲守無人,欲歸無地。」

在其他地方搜尋「眾叛親離」

有提到「眾叛親離」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