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同心,力量堅固如城。比喻團結一致,同心協力。語本《國語.周語下》。 △「眾口鑠金」
01.五代十國後蜀.何光遠《鑑誡錄.卷七.陪臣諫》:「正取時機,大行王道,自然百靈垂祐,四海歸仁,眾志成城,天下治理。」 02.明.史可法〈批某道告急詳文〉:「未有居官者自驚風鶴,而能使眾志成城者也。仰該道嚴飭將士,併力固圉,勿信道旁浮議,二三其志!」 03.《清史稿.卷一三三.兵志四》:「鄉團之設,原以百姓之財力,衛百姓之身家,果能眾志成城,同仇敵愾,即一舉、貢、生、監,足以統領之,無俟大員為之督率。」 04.清.趙翼〈擬老杜諸將〉詩五首之五:「眾志成城百戰場,直同疏勒守危疆。」 05.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二.炮說》:「故曰兵無常形,地無常勢,果能眾志成城,則又何砲之不可用乎!」
比喻團結一致,同心協力。
反義:一盤散沙
參考詞語:「眾心如城、眾心成城」
「眾志成城」原作「眾心成城」。據《國語.周語下》載,春秋末年,周景王打算要鑄造一口極大的鐘。單穆公和樂師州鳩知道了這件事,便勸阻景王打消鑄鐘的念頭。他們認為:那麼大的鐘雖然少見,但是聲音不一定和諧好聽,若因此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痛苦,更是沒有必要。然而景王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仍然執意鑄鐘。隔年,大鐘鑄成了,平日慣於獻媚的樂工們,紛紛向景王讚美大鐘的聲音非常和諧、好聽。景王十分高興,就找來當初反對鑄鐘的樂師州鳩,對他誇耀說:「看吧,鐘聲果然很好聽,你的顧慮是多餘的。」州鳩對於景王的無知和自誇十分不以為然,就回答說:「大王鑄造大鐘,如果人民都十分贊成,那才叫和諧。如今勞民傷財,人民都對大王十分怨恨,這種情形怎麼能叫做和諧呢?而且人民所贊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厭惡的,很少有不失敗的。這就是俗話所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納州鳩的勸諫,反而怒斥他已經老了,懂個什麼?隔年,周景王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後來「眾志成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團結一致,同心協力。出現「眾志成城」的書證如五代十國後蜀.何光遠《鑑誡錄.卷七.陪臣諫》:「四海歸仁,眾志成城,天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