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口所毀,雖金石猶可銷。比喻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語出《國語.周語下》。 △「眾志成城」
01.《國語.周語下》:「故諺曰:『眾心成城,眾口鑠金。』」(源) 02.《鄧析子.轉辭》:「古人有言,眾口鑠金,三人成虎,不可不察也。」 03.漢.劉向《新序.卷三.雜事》:「夫以孔、墨之辯,而不能自免。何則?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04.《三國志.卷二四.魏書.韓崔高孫王傳.孫禮》:「竊聞眾口鑠金,浮石沈木,三人成市虎,慈母投其杼。」 05.《隋書.卷二.高祖紀下》:「蓋同德之風難嗣,離德之軌易追,則任者不休,休者不任,則眾口鑠金,戮辱之禍不測。」 06.明.姜南《投甕隨筆.逐臣表語》:「昔日位居黃閤,眾口鑠金;此時身謝朱崖,蔓草縈骨,亦可哀也。」
比喻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
參考詞語:「爍金眾口、眾口爍金、眾口金鑠、眾口銷金、群口鑠金、金銷眾口、鑠金眾口」
據《國語.周語下》載,春秋末年,周景王打算要鑄造一口極大的鐘。單穆公和樂師州鳩知道了這件事,便勸阻景王打消念頭。他們認為:那麼大的鐘雖然少見,但是聲音不一定和諧好聽,若因此勞民傷財,造成人民的痛苦,更是沒有必要。然而景王並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仍然執意鑄鐘。隔年,大鐘鑄成了,平日慣於獻媚的樂工們,紛紛向景王讚美大鐘的聲音非常和諧、好聽。景王十分高興,就找來當初反對鑄鐘的樂師州鳩,對他誇耀的說:「看吧!鐘聲果然很好聽,你的顧慮是多餘的。」州鳩對於景王的無知和自誇十分不以為然,就回答說:「大王鑄造大鐘,如果人民都十分贊成,那才叫和諧。如今勞民傷財,人民都對大王十分怨恨,這種情形怎麼能叫做和諧呢?而且人民所贊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厭惡的,很少有不失敗的。這就是俗話所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納州鳩的勸諫,反而認為他已經年老了,什麼都不知道。隔年,周景王駕崩,之後再也沒有人說大鐘的聲音好聽。後來「眾口鑠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眾口同聲,往往積非成是。而在漢朝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逸文中,另有一個關於「眾口鑠金」的故事,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商人拿了一塊純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說這塊金子不純,商人為了證明金子是純的,就把金子放到火裡鍛燒,因為「真金不怕火鍊」,來證明他所賣的金子的確是純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