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三人成虎

ㄙㄢ ㄖㄣˊ ㄔㄥˊ ㄏㄨˇ
  1. 戰國時,龐恭和魏太子同去趙國當人質臨行前龐恭以三人成虎勸諫惠王不要聽信讒言。典出《戰國策.魏策二》。比喻謠言惑眾。《隋唐演義》第二回:「正是積毀成山,三人成虎。到開皇二十年十月,隋主御武德殿,宣詔廢勇為庶人。」也作「市虎」。

三人成虎

ㄙㄢ ㄖㄣˊ ㄔㄥˊ ㄏㄨˇ

連續三人說街上出現老虎、就使人相信街上真有老虎。比喻謠言再三重複、亦能使人信以為真。典出《戰國策.魏策二》。

用法

比喻謠言再三重複、亦能使人信以為真。

用在「積謊成真」的表述上。

例句

  1. 曾參殺人的故事證明三人成虎的可怕。
  2. 雖然謠言止於智者、但是三人成虎、亦能混淆視聽。
  3. 謠言的可怕就在於三人成虎、說的人一多、會使你弄不清真假
  4. 儘管這些傳說都是空穴來風、但三人成虎、我們也不得不有所防備
  5. 明明是無中生有的事、往往謠言一傳、就會三人成虎、真是人言可畏!

辨識

近義:以訛傳訛眾口鑠金、積毀成山

參考詞語:「三人市虎、三夫成虎

典故說明

據《戰國策.魏策二》載、戰國時代、各國彼此互相攻伐、往往造成國勢衰弱、民不聊生。有些國家為了避免長年戰爭、便和其他國家簽訂友好條約、互相結為同盟、不再互相攻打。為了表示自己絕對會信守諾言、還會將自己國家的太子送到對方國家作為人質。在這種情況下、魏國的太子便被送往趙國作人質、魏王還派大臣龐葱隨行。龐葱知道朝廷之中經常有謠言中傷自己、這次前往趙國也不知道何時才會回來、他害怕魏王會聽信這些謠言、就在臨行之前去找魏王、說道:「大王、如果今天有一個人告訴大王、大街上出現了一隻老虎、大王會相信嗎?」魏王回答:「不會相信。」龐葱又問:「如果有第二個人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大王會相信嗎?」魏王回答:「那我就會半信半疑了。」龐葱繼續問道︰「如果有第三個人也說大街上出現了老虎、那大王會相信嗎?」魏王回答:「那我就不得不相信了。」龐葱接著說:「大街上本來不會出現老虎、這是顯而易見的事、但是傳謠言的人一多、就讓人不由得不相信了。我這次去趙國之後、一定有許多人會趁我不在之時、在大王面前進讒言來非議我的不是、請大王千萬要明察事實、不要被謠言所蒙蔽啊!」魏王答應了龐葱。等到龐葱離開魏國之後、果然有很多人在魏王前說龐葱的壞話、魏王一開始雖然不相信、但時日一久、內心也不得不動搖。等到太子跟龐葱回國之後、魏王就疏遠龐葱、不再重用他了。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三人成虎」、用來比喻謠言再三重複、亦能使人信以為真。

書證

  1. 《戰國策.秦策三》:「聞『三人成虎、十夫楺椎。眾口所移、毋翼而飛』。」
  2. 《鄧析子.轉辭》:「古人有言、眾口鑠金、三人成虎、不可不察也。」
  3. 宋.王懋《野客叢書.卷一四.眾口鑠金》:「古人有言:『眾口鑠金、三人成虎。』」
  4. 清.侯方域〈為司徒公與寧南侯書〉:「而無如市井倉皇、訛以滋訛、幾于三人成虎。」
  5. 《隋唐演義》第二回:「正是積毀成山、三人成虎。」

在其他地方搜尋「三人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