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尚往來
ㄌㄧˇ ㄕㄤˋ ㄨㄤˇ ㄌㄞˊ
禮節上注重有來有往。指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語出《禮記.曲禮上》。後亦用「禮尚往來」形容別人如何對待你、你亦如何對待別人。
△「投桃報李」
用法
比喻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指你對我怎麼樣、我也對你怎麼樣。
用在「相互贈與」的表述上。&用在「相互為難」的表述上。
例句
- 禮尚往來是建立友誼的最基本道理。
- 禮尚往來、我也回寄老友一張賀年卡。
- 禮尚往來既是傳統的民俗、也是人情交際的禮貌。
- 我雖不喜歡對方、但禮尚往來、只好勉強敷衍應付。
- 不是說禮尚往來嗎?怎麼老是我們送他禮、而沒見他回過禮?
- 去年中秋他送我一盒月餅、禮尚往來、今年我回贈他幾顆柚子。
- 對方既然讓我們免簽證入境、我們禮尚往來、當然也開放對方國民免簽證入境。
- &
- 對方老是刁難我們的產品、禮尚往來、我們也要對他們的產品加以設限。
- 他對我好、我當然對他好;他對我不好、我為什麼要對他好?這叫做禮尚往來!
辨識
近義:投桃報李
反義:水火不容
參考詞語:「禮有往來」
典故說明
《禮記》是儒家典籍之一、由漢朝戴聖所輯、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在《禮記.曲禮上》中提到、上古時代人心純樸、凡事沒什麼準則、只照著內心的誠意來行為;到了文明時代、就講究施與受間的互相往來、受到別人的恩惠、也要回報別人的恩惠。如果受到恩惠卻不報答、就不合乎禮;如果受人報答卻沒有給人恩惠、也於禮不合。人與人的關係、因為禮的作用而能保持和諧、如果沒有禮、就會發生危機。所以禮是一定要學習的。「禮尚往來」比喻別人以禮相待、也要以禮回報。
書證
- 《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 、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源)
- 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一.進士歸禮部》:「異日會論、昂果斥權章句之疵以辱之。權拱而前曰︰『夫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鄙文不臧、既得而聞矣;而執事昔有雅什、常聞於道路、愚將切磋、可乎?』昂怒而嘻笑曰︰『有何不可!』」
- 《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胡師傅這許多年來、每年都來看望。你往時有娘在堂、你不便相離遠去;今娘既辭世、禮尚往來、你只當去回望他」
- 《隋唐演義》第六六回:「當初我在楊府中、張、尹二夫人曾慕我之名、與我禮尚往來、今稍希疏。」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