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憤」,出於正義的憤怒。語出《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序》。「填膺」,填滿胸中。語出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義憤填膺」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
01.清.余懷《板橋雜記.卷中.麗品》:「余時義憤填膺,作檄討罪。」 02.清.施閏章〈關中房儀凡駕部初令新鄉有殊績……敬書短歌其後〉詩:「文士綰符能殺賊,罷官聞難仍殉國。義憤填膺死獨難,吞聲絕粒無人識。」 03.《孽海花》第一七回:「其時魯翠諸人還在會商援救各法,猝聞這信,真是青天霹靂,人人裂目,個個椎心。魯翠更覺得義憤填膺,長悲纏骨,連笑帶咽,演說了一番。」
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
參考詞語:「悲憤填膺、憤氣填胸、憤氣填膺、氣憤填胸、氣憤填膺、激忿填膺、義憤填胸」
膺,音|ㄥ。胸、內心。不可寫作「應」。
「義憤填膺」係由「義憤」及「填膺」二語組合而成。 「義憤」見於《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序》,〈逸民列傳〉是記敘東漢時品行高節、隱居不仕的人,作者范曄在序中寫明為這些人立傳的原因。西漢末年時,王莽篡位,士人內心都充滿了「義憤」,卻無法表達出來,見到傳統文化被破壞殆盡,都不願再出來為國家盡力,紛紛隱居起來。即使後來漢光武帝禮聘他們,也不願意出仕,更不用說到了東漢中後期,小人當道的時候了。這種高尚的品行是值得為他們立傳的。 「義憤」是指士人見到漢室衰微,以致王莽有機可乘,奪取政權,心裡充滿了正義的憤怒。 「填膺」則見於唐.高適〈餞宋八充彭中丞判官之嶺南〉詩,這是唐代的邊塞詩人高適替朋友餞別寫的一首詩,說從前看到朋友有才能卻不受重用,一直為他感到委屈。今日友人有機會為官,徵召的命令也下來了,這位朋友必須立刻前往嶺南上任。高適除了不捨之外,也叮嚀他到異地應注意的事情。詩中的「氣填膺」指的就是因朋友的懷才不遇感到不平,氣憤填滿胸中。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義憤填膺」,指胸中充滿因正義而激起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