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自以為聰明、不平凡。※語或出《聊齋志異.卷九.楊大洪》。 △「孤芳自賞」
形容自以為聰明、不平凡。
用在「得意自滿」的表述上。
近義:不可一世、自我陶醉、自負不淺、自視甚高、自視過高、自鳴得意、孤芳自賞
參考詞語:「自負不凡、自命非凡」
《聊齋志異》是清代著名的志怪小說、為蒲松齡所作。「聊齋」是蒲松齡的書房、「志異」則是記錄神鬼怪異之事。蒲松齡熱衷功名、參加科舉考試卻屢次失敗、後以教書為業、過著清苦的生活。蒲松齡對於民間傳說十分熱衷、他喜愛聽人講述神鬼故事、只要一聽到有趣的故事、就會趕緊提筆寫下。四方的同好知道了這個情形、也常將自己聽到的故事寫下寄給蒲松齡、做為他創作的素材。久而久之、便為創作《聊齋志異》打下了基礎。而蒲松齡處理這些民間傳說時、除改口語為文言之外、大體保留其本來面貌、故本書亦可做為研究當時社會背景的參考資料。在〈楊大洪〉中、蒲松齡敘述了楊漣的故事。楊漣確有其人、明朝人、號大洪、個性磊落有節操、官至左副御史。天啟四年、楊漣上書彈劾閹黨魏忠賢、次年被陷害入獄而死、在湖北一帶流傳著大量有關他的傳說。相傳、楊漣在未顯達之時、已是湖北有名的文人、自視甚高。他因噎成病、夢見一神仙要他去江邊的柳樹下、找一個吹笛的人。隔天、楊漣到了江邊、果然見到一名道士吹笛、便將身上的金子全給他、請他幫忙治病。道士卻將金子全丟到江中、楊漣看了覺得十分可惜。道士本是仙人、想度楊漣成仙、見他塵念未消、只好作罷、便用力的拍楊漣的後頸、把他的病治好了。文末、蒲松齡藉異史氏之筆評論道:「與其讓天上多一個仙人、不如讓人間多一個聖人。」文中提到楊漣「自命不凡」、這句成語常被用來形容自以為聰明、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