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恨自己犯下的錯誤而加以改正。語出《孟子.萬章上》。後用「自怨自艾」形容消極地埋怨自責。
01.《孟子.萬章上》:「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已也,復歸于亳。」(源) 02.《朱子語類.卷一三五.歷代二》:「君臣之變,不可不講。且如霍光廢昌邑,正與伊尹同。然尹能使太甲『自怨自艾』,而卒復辟。」 03.《醒世恆言.卷一七.張孝基陳留認舅》:「一路上熱一句,冷一句,把話打著他心事。過遷漸漸自怨自艾,懊悔不迭。」 04.《醒世姻緣傳》第六三回:「過了幾時,智姐當不起那丈夫自怨自艾,請罪負荊,漸漸消了積怒。」 05.《三俠五義》第一二○回:「眾人見鍾雄自怨自艾,悔過自新,無不稱羨:『好漢子!好朋友!』各各快樂非常。」
形容人消極的埋怨自責。
近義:自嗟自嘆
反義:自鳴得意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後人尊稱為「亞聖」。相傳由他與門人所著《孟子》一書,專門闡述仁義道德的重要,對後世的思想影響很大。在〈萬章〉中,孟子強調古代的君王傳賢不傳子,故有堯禪讓位給舜,舜禪讓位給禹的事蹟。後世的王位傳承雖然改為父死子繼,但是如果不能順應天命,施行仁政,仍然無法長久保有天下。孟子舉商王太甲為例,太甲是太丁之子,成湯之孫,即位後便荒淫無度,因此被宰相伊尹放逐三年,直到他悔過修德,按照仁義做事,伊尹才將他迎接回來。後來原文中的「自怨自艾」成為一句成語,從原義轉用來形容人消極的埋怨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