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兵討伐有罪者。※語或出唐.樊綽《蠻書.卷四.名類》。後亦用「興師問罪」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狀,並嚴加譴責。
01.唐.樊綽《蠻書.卷四.名類》:「阿姹又訴於歸義,興師問罪。」(源) 02.《宋史.卷三四七.張舜民列傳》:「上疏論西夏彊臣爭權,不宜加以爵命,當興師問罪,因及文彥博,左遷監登聞鼓院。」 03.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五.雜誌二》:「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朝廷興師問罪。」 04.《三國演義》第一一四回:「今幸將軍興師問罪,故特引本部兵五千來降。」 05.《封神演義》第二回:「今天子不知為誰人迷惑,興師問罪于善類。」 06.《清史稿.卷一五四.邦交志二》:「會歐格訥以緬約事自詣總署,言緬甸前與法私立盟約,是以興師問罪。」
出兵討伐有罪者。&前去宣布他人罪狀,並嚴加譴責。
近義:大動干戈、弔民伐罪、問罪秦中、興兵伐罪、聲罪致討、嚴厲譴責
參考詞語:「問罪興師、發兵問罪、興師見罪」
「興師問罪」的「師」,指的是軍隊。「興師問罪」就是出兵討伐有罪者。這句成語見用於唐.樊綽《蠻書.卷四.名類》。爨(ㄘㄨㄢˋ)本是蜀漢時期南中(今雲南、貴州一帶)大姓之一。東晉時期,爨氏世代駐守於南中之地,形成地方割據局面,「爨」逐漸由姓氏變成民族泛稱,中原民族於是稱其為「爨蠻」。隋唐之際,爨蠻分裂成東、西兩爨:東爨的主體民族為「烏蠻」;西爨的主體民族為「白蠻」,其中又包含了蒙巂、越析、浪容、邆睒、施浪、蒙舍六個部落。唐玄宗時,兩爨的主祭崇道帶領群眾動亂,玄宗召來蒙舍部的蒙歸義前往平亂。亂平後不久,崇道又殺了被任命為南寧都督的爨歸王,歸王被害,他的妻子阿姹回到自己的烏蠻部借兵,發兵征討崇道,轉變成整個爨族的內亂。阿姹又派遣使者去請求蒙歸義替自己復仇,蒙歸義為安撫他們,先讓歸王之子守偶繼承父業,任寧州都督,並將女兒許配給他,另外,也將自己的另一個女兒許配給崇道的兒子輔朝。然而,崇道雖然表示願意停戰,但其實仍舊不時發兵攻伐守偶母子,阿姹只好再請蒙歸義出面,蒙歸義於是帶領軍隊討伐崇道。崇道戰敗,向南逃到黎州,他的家人和親信都被俘虜,蒙歸義並殺了輔朝帶回自己的女兒,崇道本人最後也被殺。此次戰役,讓爨族的各部元氣大傷,從此分崩離析,積弱不振。唐代樊綽的《蠻書》為雲南史籍,記載了此段歷史,對於阿姹母子求蒙歸義起兵代為征討崇道一事寫到:「阿姹又訴於歸義,興師問罪。」這裡的「興師問罪」就是指發動軍隊前去討伐有罪者。今日則多用來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狀,嚴加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