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動
順從。《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
及、比得上。《國語.晉語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論語.學而》:「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奈。《左傳.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連
如果、假如,表示假設。《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
至於,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荀子.勸學》:「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
或、或者,表示選擇。《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願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之仇。」《紅樓夢》第七四回:「將鏡奩、妝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齊打開。」
副
乃、才。《國語.周語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濟也。」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無人」。《左傳.定公四年》:「若聞蔡將先衛,信乎?」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九.禽部.杜鵑》:「其鳴若曰:『不如歸去。』」
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