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衷一是
ㄇㄛˋ ㄓㄨㄥ ㄧ ㄕˋ (變) ㄇㄛˋ ㄓㄨㄥ ㄧˊ ㄕˋ
形容眾說紛紜、無法得到一致的結論。※語或出清.黃協塤《鋤經書舍零墨.卷三.落英》。
△「衷諸壹是」
用法
形容眾說紛紜、無法得到一致的結論。
用在「意見紛雜」的表述上。
例句
- 同學對畢業旅行的方式議論紛紜、莫衷一是。
- 如何突破公司目前的困境、大家意見雜陳、莫衷一是。
- 已經開了兩個多小時的會議、雙方代表還是莫衷一是、沒有定論。
- 由於勞資雙方對於薪資多寡始終莫衷一是、導致這次和談不了了之。
- 對於這起交通事故發生當時的情形、目擊者人各異詞、莫衷一是、使得獲報前來的員警無從下手。
辨識
近義:眾說紛紜
反義:異口同聲、眾口一詞
衷、音ㄓㄨㄥ。心中的想法。不可寫作「中」。
典故說明
「莫衷一是」就是在許多看法中、無法肯定何者為是。在黃協塤論〈離騷〉中「落英」一詞的解釋中用了此語。戰國時愛國文人屈原有一篇流傳甚廣的作品〈離騷〉、對後世的影響極深、有許多人研究、並替它作注解。清代人黃協塤在《鋤經書舍零墨》一書中、指出〈離騷〉裡「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落英」二字、每個人的注解都不同、眾說紛紜、沒有一致的看法。他自己因此做了些考證、認為「落英」二字並非是一般人認定的「落葉」、「落」是剝落之意、而「英」則是指花。在廣東有人取乾菊花入菜、可以增加菜餚的美味、「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即是指剝落秋菊的花加入晚餐烹調。黃協塤用「莫衷一是」表述歷代各家對「落英」二字注解的歧異、「莫衷一是」一語就是、用來形容眾說紛紜、無法得到一致的結論。
書證
- 清.黃協塤《鋤經書舍零墨.卷三.落英》:「〈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註者聚訟、莫衷一是。」(源)
- 《痛史》第三回:「諸將或言固守待援、或言決一死戰、或言到臨安求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 《清史稿.卷一○七.選舉志二》:「邇者詔書數下、開特科、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學堂。惟風氣尚未大開、論說莫衷一是。」
- 《清史稿.卷一四九.交通志一》:「鐵路之議、歷有年所、毀譽紛紜、莫衷一是。」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