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別人掉入陷阱或井中,不但不相救,反而向他投擲石塊。比喻乘人危難時,加以陷害。語本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乘人之危」
01.明.徐𤊹《徐氏筆精.卷八.諺》:「今人諺語皆本於古,句法恒相類,如:掩耳偷鈴、刻舟求劍、坐井觀天、抱薪救火、守株待兔、膠柱調瑟、落井下石……屋上架屋。人皆常談,鮮有究其義者。」 02.明.陳循〈釋罪後謝恩表〉:「臣草茅之賤質,亦蒙江海之深恩。向被陷於落井下石之仇人,遂謫以屯田備邊之戍卒。」 03.明.李贄《續焚書.卷一.答來書》:「耿叔臺為人極謹慎,若謂史道有問,叔臺不辨有無則可,若說叔臺從而落井下石害我則不可。」 04.清.唐員〈義僕行〉:「君不見落井偏多下石徒,疾風勁草愧流俗。嗚虖!疾風勁草愧流俗,人世難逢此義僕!」
比喻乘人危難時,加以陷害。
參考詞語:「下井投石、乘危下石、投井下石」
「落井下石」及「乘人之危」都有趁人危難時加以傷害的意思。
「落井下石」側重於當人危難時加以打擊陷害,使其陷入更糟的情況;「乘人之危」則側重於趁人危難時,用不正當的手段求取自己的利益。 |
落井下石 乘人之危 ○ ㄨ 他都已經被害得這麼慘了,你還∼! ㄨ ○ 在火場中,居然還有人∼,將人家搶救出來的東西偷走。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與政治家,他學識廣博,受到翰林學士王叔文的賞識,參與他所主導的政治改革運動。但是後來遭到朝廷中其他勢力的反對,王叔文因而被殺,柳宗元和他的好友劉禹錫等人都受到牽連,被貶到偏遠地區做官。柳宗元被貶到柳州,而劉禹錫則被貶到播州。播州在當時是個相當落後的地方,柳宗元聽到這個消息替好友感到難過,想到劉禹錫還有年邁的母親要奉養,被貶到這種地方要他們母子如何過活?於是便上書皇帝,要求與劉禹錫調換,還說如果造成朝廷的麻煩,他願意再受更嚴厲的懲罰。他的好朋友韓愈非常欽佩柳宗元的義氣,在為他寫的墓誌銘中提到這件事。說一般人在平常相處時,都表現的很融洽,發誓要與對方同生共死。一旦朋友有了危難卻又翻臉不認人。見到朋友掉到陷阱裡,不但不救他,反而把他更往下推,還向他丟石頭。這種惡劣的行徑,是連禽獸都不會去做的,而他們反而沾沾自喜,慶幸自己沒有跟朋友一樣落難。這些人如果聽到柳宗元的事蹟,應該要感到慚愧才對。後來「落井下石」這句成語,就從韓愈為好友柳宗元所寫墓誌銘中「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演變而出,比喻乘人危難時,加以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