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慮,蓄意已久。語出《穀梁傳.隱公元年》。 △「挖空心思」
01.《穀梁傳.隱公元年》:「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源) 02.唐.柳宗元〈駁復讎議〉:「而元慶能以戴天為大恥,枕戈為得禮,處心積慮,以衝讎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無憾,是守禮而行義也。」 03.宋.曾鞏〈太祖皇帝總敘〉:「蓋太祖之於受命,非如前世之君,圖眾以智,圖柄以力,其處心積慮,非一夕一日,在於取天下也。」 04.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二一:「殺傷之中,自有兩等,輕重不同。其處心積慮、巧詐百端、掩人不備者,則謂之謀。」 05.《官場現形記》第四六回:「大少爺見老人家有這許多銀子,……總想偷老頭子一票,方才稱心。如此者處心積慮,已非一日。」
千方百慮,蓄意已久。
反義:無所用心
參考詞語:「措心積慮、潛心積慮、苦心積慮、設心積慮」
「處心積慮」及「挖空心思」都有極度用心的意思。
「處心積慮」側重於費時蓄意謀劃,或帶貶義;「挖空心思」側重於極力思考,無貶義。 |
處心積慮 挖空心思 ○ ㄨ 他∼地想併吞對方公司,擴充自己的實力。 ㄨ ○ 這是我∼才寫出來的文章,你要認為不好,我也沒轍了。
《春秋》:「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這段史料是記載春秋時期,鄭伯即位,把都城超過國土三分之一的京地封給其弟共叔段,又放任段佔領西鄙和北鄙,到後來段企圖謀反,想強奪王位,母親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鄭伯知道後立刻派兵攻打,在鄢這個地方打敗段,段逃到共國。《穀梁傳》針對這個事件評論道: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有失為人兄長;但是直接稱公子共叔段為「段」,則是貶低他,因為他已經失去作為一個公子和弟弟所應有的禮節。相較下,《春秋》經文褒貶之義,鄙視段的程度超過鄭伯。至於對莊公的非議,則在於他「處心積慮」地去實踐把段殺掉的心願。這是說身為兄長的莊公,故意放縱段的罪行,等他釀成大禍後再趕盡殺絕。「處心積慮」這句成語就從《穀梁傳》原文摘出,用來形容千方百慮,蓄意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