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被殺的人很多,所流的血足以浮起木杵。語出《書經.武成》。後用「血流漂杵」形容戰場上殺戮的慘酷。
01.《書經.武成》:「受率其旅若林,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血流漂杵。」(源) 02.漢.賈誼《新書.卷一.益壤》:「炎帝無道,黃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誅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 03.漢.賈誼《新書.卷二.制不定》:「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04.《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九回:「縣大老爺喝叫打,差役便把他按倒在地,褪下褲子,當街打了五十小板子。……當時把他打得『血流漂杵』。」
形容戰場上殺戮的慘酷。
反義:兵不血刃
參考詞語:「流血漂鹵」
漂,音ㄆ|ㄠ。浮起。不可寫作「飄」。
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周武王起兵討伐,敗紂而取得天下。《書經.武成》篇記載了武王滅商後的重要政事,其中一段武王陳述商周交戰的情況:雙方的軍隊最後在牧野這個地方決戰。結果商朝前軍背叛紂王,反而拿著武器回頭攻打自己的同袍,以致節節敗退。當時戰況激烈,死傷慘重,所流的血多到能夠讓木杵浮起來。這一次戰役的結果,紂王自焚,商朝滅亡,周朝興起,天下回歸太平。「血流漂杵」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後來被用於形容戰場上殺戮的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