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之「衷」,典源作「中」。「中」同「衷」,指內心。「言不由衷」則指所說的話不是發自於內心。形容言詞與心意相違背。語本《左傳.隱公三年》。後用「言不由衷」泛指心口不一,虛應敷衍。 △「口是心非」、「言由衷發」
01.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注引汪伯彥《建炎中興日曆》:「王語伯彥等曰:『宗澤渡河,方到趣行,言不由衷。』」 02.明.李贄《焚書.童心說》:「童心既障,於是發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政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 03.明.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一七.梁武帝》:「故自隋而之唐,月露風雲未能衰止,而言不由衷、無實不祥者,蓋亦鮮矣,則(蘇)綽實開之先矣。」
心口不一,虛應敷衍。
參考詞語:「信不由中、信不由衷、言不由中、言由衷發、道不由衷」
衷,ㄓㄨㄥ。內心。不可寫作「哀」。 「言不由衷」及「口是心非」都有心口不一致的意思。
「言不由衷」常是迫於情勢而無法說出真心話,側重於敷衍、隱瞞,屬中性義;「口是心非」則有以言語掩蓋心中壞念頭的意思,側重於欺騙、虛偽,為貶義。 |
言不由衷 口是心非 ○ ㄨ 在那種場合,大家談的都是些∼的客套話。 ㄨ ○ 這傢伙說一套,做一套,典型∼的偽君子。
「言不由衷」原作「信不由中」,指誠信不由中,信,人言也,亦言不由中意。春秋初年,周平王性格軟弱,王室政權完全掌握在諸侯國的鄭武公和其子鄭莊公手裡。對於這樣的情況,周平王常常覺得不安,所以想將部分權力轉移到虢公手上。鄭莊公得知後,前往質問,周平王懾於莊公的氣勢,只好趕緊否認,並且與鄭國交換人質以示誠信。但平王死後,桓王繼位,便真地將政權移轉到虢公手裡。鄭莊公大為憤怒,於是強奪了周朝兩座城池所收成的作物以示報復。周、鄭兩國從此交惡。史家對這件事的評論是:如果承諾不是發自於內心,即使強留人質作為抵押,仍然無法保證彼此能信守約定。但如果行事能秉持忠恕之道,遵循禮法,即使沒有任何抵押物,也不會破壞盟約。後來「言不由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言詞與心意相違背,今則多泛指心口不一,虛應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