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口是心非

ㄎㄡˇ ㄕˋ ㄒㄧㄣ ㄈㄟ
  1. 嘴上說的和心裡想的不一致。
    [例]與人相處應誠信相待不可口是心非、表裡不一

口是心非

ㄎㄡˇ ㄕˋ ㄒㄧㄣ ㄈㄟ
  1. 嘴上說的和心裡想的不一致。《抱朴子.內篇.黃白》:「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宋.司馬光〈劉道原十國紀年序〉:「高論之士,始異而終附之,面譽而背毀之,口是而心非之者,比肩是也。」

口是心非

ㄎㄡˇ ㄕˋ ㄒㄧㄣ ㄈㄟ

口中如此說、心中不作如此想。指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不一致。語出《抱朴子.內篇.黃白》。 言不由衷」、「陽奉陰違

用法

指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不一致。貶義。

用在「言語虛假」的表述上。

例句

  1. 他這個人不誠懇、口是心非。
  2. 這種口是心非的人很虛偽、我無法和他交朋友。
  3. 這種沒有誠意、口是心非的道歉、我無法接受。
  4. 傢伙說一套、做一套、典型口是心非的偽君子
  5. 他們都隨便應付客人、經常口是心非、你可別上當了。
  6. 我看他這是口是心非、隨便應付而已、並非誠心認錯
  7. 她不善說謊、這般口是心非的胡扯、我還真替她捏把冷汗。
  8. 別看他外表忠厚誠懇、實際上卻是一個口是心非的偽君子。
  9. 這事你要答應就得真心誠意、容不得你口是心非、隨意應付。

辨識

近義:口蜜腹劍心口不一言不由衷陽奉陰違

反義:心口如一

參考詞語:「心非口是

典故說明

「口是心非」這句成語當源自晉代葛洪的《抱朴子》。此書為道家典籍、分內外兩篇、〈黃白〉所記載為有關道家的「黃白術」。道家為求長生不死而有各種煉丹方術、「黃白術」是將賤金屬鉛、錫等冶煉成貴金屬黃金、白銀的技術據說將金銀再製成器皿作為餐具、食用日久可以延年益壽。而欲習此術者、必須身骨清潔、資質聰慧、再配以師傳的口訣。故事中的程偉想學的就是這種方術、但屢試不成。而他的妻子是得道的人、只用少許的藥與水銀共同煎煮、一下子就煉出了白銀。程偉想盡辦法討好妻子、要她傳授祕方、但因為她認為程偉的資質不適學習此術、所以嚴加拒絕。程偉便起了歹心、準備以暴力使她屈服。其妻得知後告誡他說:「道術只能傳授給合適的對象、遇上這種人、就是路上偶然相遇、也可以傳給他。如果口中說的一套、心思卻充滿邪念的人、縱然把我逼死、我也不會傳的。」但程偉並沒有就此放棄、仍是苦苦相逼、結果把妻子逼瘋而死。此處原文中的「口是而心非者」、指的是口中說一套、心中卻是充滿邪念的人。另外在《抱朴子.內篇.微旨》亦見「口是心非」一語、原文內容則是表述某些人不做善事、喜好殺戮、而且嘴裡說的是一套、心裡想的又是另外一套。這些都是種罪過。後來「口是心非」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不一致。

書證

  1. 《抱朴子.內篇.黃白》:「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雖寸斷支解、而道猶不出也。」(源)
  2. 《抱朴子.內篇.微旨》:「若乃憎善好殺、口是心非、背向異辭、反戾直正……凡有一事、輒是一罪。」(源)
  3.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六三.金丹訣》:「若內行不真、心生猶豫、口是心非、終無得理。」
  4. 宋.司馬光〈劉道原十國紀年序〉:「高論之士、始異而終附之、面譽而背毀之、口是而心非之者、比肩是也。」
  5. 明.徐𤱻《殺狗記》第一七齣:「龍卿子傳、搬脣弄舌、口是心非、到底有失、不可輕信。」
  6. 《水滸傳》第七三回:「俺哥哥原來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
  7. 《鏡花緣》第六五回:「今日聽得舅舅來接、以為借此大家頑頑可以解解悶氣。誰知你們見了面、只說這些口是心非道學話、豈不悶上加悶麼!」

在其他地方搜尋「口是心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