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轉意回心

ㄓㄨㄢˇ ㄧˋ ㄏㄨㄟˊ ㄒㄧㄣ
  1. 轉變原來的心意與態度。《西遊記》第二七回:「那大聖見長老三番兩覆,不肯轉意回心,沒奈何纔去。」

轉意回心

ㄓㄨㄢˇ ㄧˋ ㄏㄨㄟˊ ㄒㄧㄣ

猶「回心轉意」。見「回心轉意」條。01.《西遊記》第二七回:「那大聖見長老三番兩覆、不肯轉意回心、沒奈何纔去。」 

辨識

參考詞語:「回心轉意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回心轉意」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朱熹為宋代大儒、門下學生很多、他與學生之間的問答討論、多被收錄在《朱子語類》一書裡。〈訓門人〉一章所錄為朱子對門人的訓示、其中記載了一段他對魏元壽問《大學》的應答。朱子藉著這個機會、對當時的學者批判一番、他說道:當今學者的通病在於「先立私意」、「主張己說」、他們引用聖人言論、不過是藉以接續自己的學說、而非真正汲取聖人話中真義。朱熹又說:人在一天裡、內心的私心意念可說是不曾中斷、但這些學者在百念之中、卻不曾放棄成見、也不曾改變自己的主觀態度、然後把聖人話語再仔細斟酌思量、以揣摩聖人所欲傳達的道理。朱熹話中、批評當時學者「不會略略回心轉意去看、把聖賢思量」、是批評他們雖然讀聖賢書、卻不知應該改變自己原有態度扭轉既有主觀、真心實義地回頭思考聖人話語、以做出正確的理解。後來「回心轉意」演變為成語、用來指改變心意、如元.關漢卿《竇娥冤》第一折:「待我慢慢的勸化媳婦兒、待他有個回心轉意、再作區處。」

書證

  1. 《西遊記》第二七回:「那大聖見長老三番兩覆、不肯轉意回心、沒奈何纔去。」

在其他地方搜尋「轉意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