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山野中野獸之心。比喻心性放縱,難以制服。語出《左傳.宣公四年》。「勃勃」,旺盛的樣子。語出《淮南子.時則》。「野心勃勃」形容狂妄非分之心或企圖。
01.清.江瑔〈丘倉海傳〉:「日人野心勃勃,久垂涎此地,彼詎能恝然置之乎!」 02.《獅子吼》第一回:「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國盡歸他的宇下。」
形容狂妄非分之心或遠大的企圖。
近義:雄心勃勃
「野心勃勃」係由「野心」及「勃勃」二語組合而成。 「野心」見於《左傳.宣公四年》。據載,春秋楚國令尹司馬子文為若敖氏的後代,其弟子良之子越椒剛出生,子文認為越椒長得像熊虎,聲音似豺狼,不殺了他一定會使若敖氏滅亡。更舉俗諺說:「狼子野心。」豺狼與生俱來的獸性,雖從小訓練仍難以馴服,越椒就是隻狼,怎麼可以養育他呢!後來「野心」則引申為對名利權勢的非分用心,如《淮南子.主術》:「故有野心者,不可借便勢;有愚質者,不可與利器。」「勃勃」見於《淮南子.時則》,文章中提及政令法度應配合天地四時,順天而行。法令制度的運行,要權衡輕重緩急,恰當的平衡人民收入,以接濟窮困的人,如此一來,政情必是「勃勃揚揚」,旺盛清和,仁德施行,萬物生長茂盛、五穀豐饒,國家昌盛富足。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野心勃勃」,用來形容狂妄非分之心或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