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錯誤或壞事萌芽的時候及時制止,杜絕它發展。※語或本漢.丁鴻〈日食上封事〉。 △「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01.《十六國春秋.卷二二.韋謏》:「胡羯皆我之仇敵,今來歸附,苟存性命耳,萬一為變,悔之何及?請誅屏降胡,去單于之號,以防微杜漸。」 02.《宋書.卷八三.吳喜列傳》:「且欲防微杜漸,憂在未萌,不欲方幅露其罪惡,明當嚴詔切之,令自為其所。」 03.《元史.卷一八六.張楨列傳》:「有不盡者,亦宜防微杜漸,而禁於未然,黜宮女,節浮費,畏天恤人。」 04.《明史.卷一六四.聊讓列傳》:「近年以來,內官袁琦、唐受、喜寧、王振專權害政,致國事傾危。望陛下防微杜漸,總攬權綱,為子孫萬世法。」 05.《隋唐演義》第一○○回:「汝等此舉,原是防微杜漸,為社稷計;今太上既相安,汝等可勿疑懼。」
防範弊病要從小地方著手,並制止弊端逐漸擴大。
參考詞語:「杜漸防微、杜漸防萌、杜漸除微、防微慮萌、防萌杜漸」
「防微杜漸」及「防患未然」都有預先防止的意思。
「防微杜漸」用於禍患稍見端倪時便加以制止,適用範圍較小;「防患未然」用於當禍患尚未發生便加以制止,適用範圍較廣。 |
防微杜漸 防患未然 ○ ○ 為政要∼,消弭亂源,才能安定政局。 ㄨ ○ 這個社區竊盜頻傳,你要小心門戶以∼。
東漢和帝即位時只有十歲,由竇太后臨朝聽政。因為和帝並非竇太后親生的兒子,所以太后處心積慮地架空和帝,培養娘家的勢力。她讓自己的哥哥竇憲當上大將軍,掌握軍權,其他的三個兄弟竇篤、竇景、竇環也都封侯進爵,朝政幾乎都由竇氏的親人、姻親所把持,甚至連地方的官員都是由竇家所安排的,權傾一時。當時的司徒丁鴻,對竇氏專權禍國十分不滿,是少數沒有向竇氏低頭的大臣。那時剛好發生了日蝕,丁鴻藉機向和帝上書,希望和帝能夠壓抑竇氏。他引《詩經》的話說:「現在上天已經用災異之象來警告我們,我們不能遊戲豫樂,不當回事。」希望和帝能親攬政權,從小處防範弊病,並制止它逐漸擴大,這樣才可以除去禍患,聚集福慧。後來和帝命丁鴻為太尉兼衛尉,駐守宮廷,並收回竇憲的兵權,削奪竇氏的權力,終於化解了一場政治危機。後來「防微杜漸」這句成語可能就這裡演變而出,在錯誤或壞事萌芽的時候及時制止,杜絕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