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禍患還未發生之前就加以防備。語本《易經.既濟卦》。 △「未雨綢繆」、「防微杜漸」
01.《明史.卷一七○.于謙列傳》:「中原多流民,設遇歲荒,嘯聚可虞。乞敕內外守備及各巡撫加意整飭,防患未然。」 02.《三俠五義》第一二回:「『君子防患未然』。這事非同小可,除非是此時包公死了,萬事皆休。」 03.《清史稿.卷一二八.河渠志三》:「儻風濤大作,徑從坍口深入,恐為害七郡匪淺。請嚴飭撫、按勒限報竣,仍定限歲修,以防患未然。」
比喻趁禍患還未發生之前就加以防備。
參考詞語:「絕禍未萌、銷患未然、防禍未然、除患未然」
《易經》是古代的卜筮書,相傳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大自然、氣象、天文等變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參考之用,一般百姓則用為占卜吉凶。直到孔子為《易經》作傳,才賦予它哲理上的意義,成為儒家的重要典籍。它的內容充滿神祕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測,由宇宙運行乃至人事生滅,都有極精闢的見解。「既濟」(䷾)是《易經》的第六十三卦,為事情已完成的意思。卦形為〈離卦〉在下,〈坎卦〉在上,〈離〉象徵火,〈坎〉象徵水,所以是火下水上,火性向上,水性向下,取其水火上下相交,各得其用之義。而〈象辭〉的解說為:「水在火之上,是既濟的象徵,事情既已完成,君子體察此現象,就當思考將來可能遇到的禍患,並加以預防。」也就是存不忘亡,既濟不忘未濟之意。後來「防患未然」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趁禍患還未發生之前就加以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