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語本《論語.為政》。
01.《紅樓夢》第九回:「寶玉終是不安本分之人,一味的隨心所欲。」 02.《鏡花緣》第六回:「世上無論何事,若人力未盡,從無坐在家中,就能平空落下隨心所欲事來。」 03.《三俠五義》第一二回:「只因侯爺搶了金玉仙來,這婦人至死不從,侯爺急的沒法。是我在旁說道:『可以配藥造酒,管保隨心所欲。』侯爺聞聽,立刻叫我配酒。」
比喻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
近義:為所欲為
反義:身不由己
參考詞語:「從心所欲、恣心所欲、縱心所欲」
「隨心所欲」原作「從心所欲」,見於儒家的重要典籍《論語》一書中。《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記述了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其弟子自相問答的言語,由孔門後學記錄而成,為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為政〉篇中孔子自述生平修養進程,他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向學,三十歲時自立於社會而有所成就,四十歲時能明瞭事理而無所迷惑,五十歲時明白了天地萬物生成運行的自然法則,六十歲時能聆聽並了解他人話中的真義,七十歲時則能完全順從自己的心意做事,而且不會踰越法度。」由孔子這段話可以得知,當人修養到極致,萬事萬物的道理了然於胸,自身的行為會自然而然地容入天地運行的法則,而不會有所違逆。可知「從心所欲,不踰矩」,當是儒家修身養性的最終目標。「隨心所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但後來在使用這句成語時,有時會轉用於任意施行而不管是否造成危害的負面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