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屍」典源作「馬革裹尸」。「尸」,同「屍」。「馬革裹屍」指戰死沙場,無有棺槨,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以歸葬。比喻英勇作戰,效命沙場。#語出《東觀漢記.卷一二.馬援列傳》。
01.北齊.朱瑒〈與徐陵請王琳首書〉:「誠復馬革裹屍,遂其平生之志;原野暴體,全彼人臣之節。」 02.宋.辛棄疾〈滿江紅.漢水東流〉詞:「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 03.《三國演義》第五一回:「瑜聽罷,於床上奮然躍起曰:『大丈夫既食君祿,當死於戰場,以馬革裹屍還,幸也!豈可為我一人,而廢國家大事乎?』」
比喻英勇作戰,效命沙場。
參考詞語:「裹尸馬革、馬革裹尸」
「馬革裹屍」原作「馬革裹尸」。「尸」,同「屍」。這是和馬援有關的一句成語。馬援(西元前14∼西元49),字文淵,東漢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人。初依隗囂,後歸光武,拜伏波將軍,平交趾,世稱「馬伏波」。馬援在王莽統治的時候,曾經做過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他負責押解一批犯人,途中他因為同情這些犯人,就擅自釋放了他們,自己也丟了官,逃到北地郡。馬援在那邊以農牧為生,因為經營得法,幾年之後變得相當富裕。但他不願成為一個守財奴,就把財產送給親人朋友。後來馬投靠光武帝,建立了許多的戰功,拜伏波將軍,封為新息侯。公元四四年,馬援已經五十八歲了,有人勸他應該退休,好好在家安享天年,不要再奔波沙場。但是馬援拒絕了,並且很豪邁地說:「現在北方還有匈奴、烏桓為患,我正要去肅清他們。身為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死在沙場上,用馬革裹著屍體送回來埋葬,怎麼可以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手中呢?」平定了匈奴、烏桓之後,馬援又前往貴州作戰。當地氣候炎熱,環境惡劣,許多士兵都得了傳染病死去,這位老將軍也身染重疾。但他仍堅持守在前線,不肯離開,最後終於實現了他戰死疆場、馬革裹屍的壯志。後來「馬革裹屍」被用來比喻英勇作戰,效命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