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痺,沒有知覺。語本《黃帝內經素問.卷一二.痺論》。後用「麻木不仁」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
01.明.周順昌〈與文湛持孝廉書〉:「我祖宗養士二百餘年,風流到今,渾是一團庸靡頑鈍之氣,結成一個麻木不仁病證,可恨也。」 02.明.薛己《薛氏醫案.卷一七.癘瘍機要》:「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肉死針刺不痛。」 03.清.譚嗣同《譚嗣同全集.報章文輯.以太說》:「疾痛痾癢,一觸即知。其機極靈,其傳至速。不靈不速時,曰麻木不仁。」 04.《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天下作女孩兒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是個女兒,便有個女兒情態。」
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比喻對事物反應遲鈍。
反義:切膚之痛
參考詞語:「麻痺不仁」
《黃帝內經》共十八卷,內容包括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經兩部分。是春秋戰國前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的總結,並為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在《黃帝內經素問》的〈痺論〉中記載痹症的症狀、病因、治療方法等。「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意思是說:「痺症」,是人體肌表經絡遭受風寒溼等外邪侵襲後,氣血運行失常,因而引起肢體、關節等處疼痛、痠楚、麻木等的一種疾患。一般分成風寒濕痺和熱痺。風痺常導致關節疼痛;濕痺不只關節疼痛,嚴重的還會麻木失去知覺;熱痺會導致關節疼痛灼熱紅腫。所以「麻木不仁」本是種失去知覺的病狀,後來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對事物漠不關心或反應遲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