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無術」之「無」,典源作「亡」。「亡」通「無」。指不知研習經典,並從中獲取經驗與知識,以致行為處事有所偏頗或錯誤。語出《漢書.卷六八.霍光金日磾傳.霍光》。後用「不學無術」泛指人未經學習而沒有學問才幹。 △「目不識丁」、「胸無點墨」
01.《弘明集.卷一○.南朝梁.王靖.答釋法雲書難范縝神滅論》:「弟子江淮孤身,不學無術。雖復從師北面,一經不明,縱憶舊文,豈伊髣髴?」 02.隋.盧思道〈北齊興亡論〉:「或性識庸近,或意懷險薄,皆不學無術,智能淺短。」 03.《宋史.卷二八一.寇準列傳》:「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04.《續資治通鑑.卷一○○.宋紀一○○.高宗建炎元年》:「時張浚等論綱不學無術,競氣好私,不早竄殛,無以謝天下。」 05.《明史.卷二四三.孫慎行列傳》:「歷考晉、隋、周、宋,其末世亡國之君率諡曰『恭』,而以加之我皇祖,豈真不學無術,實乃咒詛君國,等於亡王,其設心謂何?」 06.《幼學瓊林.卷四.文事類》:「開卷有益,宋太宗之要語;不學無術,漢霍光之為人。」 07.清.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田制三》:「或者顧名而思義,未可知也。此又元璐不學無術之過也。」 08.《官場現形記》第五六回:「此時制臺正想振作有為,都說他的人是個好的,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學無術』四個字的毛病。」
人未經學習而沒有學問才幹。貶義。
參考詞語:「不學亡術、不學無文、不學無識」
「不學無術」及「胸無點墨」都有沒有學問的意思。
「不學無術」側重於未經學習而沒有能力本領;「胸無點墨」則側重於學養程度低,無法做適切的表達。 |
不學無術 胸無點墨 ○ ㄨ 新任的總經理為人很和氣,但就是∼,對公司的問題根本不了解。 ㄨ ○ 他明明是∼,卻硬要附庸風雅,才會寫出這種不知所云的詩來。
「不學無術」原作「不學亡術」,「亡」是「無」的通假字。這句成語出自於《漢書.卷六八.霍光金日磾傳.霍光》。霍光是漢武帝時的一位大將軍,非常受到漢武帝的信任。武帝臨終時,將僅八歲的太子託給他,並封他為大司馬大將軍,希望他能輔佐太子成為一位好皇帝。霍光受了武帝之託,盡心盡力輔佐漢昭帝,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就在霍光認為自己不負先帝之託,圓滿完成任務之時,昭帝卻在二十一歲時突然得病去逝。霍光只好再和大臣商議,立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賀為皇帝。沒想到劉賀放縱無道,霍光只得建議皇太后廢了劉賀,另立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即為漢宣帝。宣帝即位後,霍光的妻子基於私利,想把女兒嫁給宣帝為后,便設計毒死原先冊立的皇后。後來東窗事發,霍光的妻子深怕被追究,只好將實情告訴丈夫。霍光聽了雖然大為震驚,但還是隱瞞下來。霍光死後,有人將此事密告皇帝,霍光的妻子便意圖謀反,被朝廷派兵圍捕,霍氏族人因此被誅殺殆盡。班固在《漢書》裡評論霍光,說他對漢室的功勞,雖然比古代的賢臣周公、伊尹還要大,但是「不學亡術」,未能精通書中的道理,用不適當的方法處理事情,所以隱瞞妻子的陰謀,並立了女兒為后,終於導致滅門的結局。「不學無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用以指不知研習經典,並從中獲取經驗與知識,以致行為處事有所偏頗或錯誤;後則泛指人未經學習而沒有學問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