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平起平坐,能力或地位相當。
「分庭抗禮」之「抗」,典源作「伉」,對等、匹敵之義。「分庭抗禮」指分處庭中,相對設禮,以平等的禮節相見。比喻地位相當。語本《莊子.漁父》。後亦用「分庭抗禮」比喻兩者對立。 △「平起平坐」
01.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宋豫章太守謝瞻等詩》:「課其實錄,則豫章、僕射,宜分庭抗禮。」 02.南朝陳.姚冣〈續畫品序〉:「荀衛曹張,方之篾矣。分庭抗禮,未見其人。」 03.宋.無名氏《李師師外傳》:「鎮安坊者,李姥所居之里也。帝麾止餘人,獨與迪翔步而入。堂戶卑庳,姥出迎,分庭抗禮,慰問周至。」 04.《隋唐演義》第五七回:「公主乃金枝玉葉,妾乃裙布愚頑,既蒙寬宥,已出望外,豈敢與公主分庭抗禮。」 05.《儒林外史》第一七回:「忙過幾日,匡超人又進城去謝知縣。知縣此番便和他分庭抗禮,留著喫了酒飯,叫他拜做老師。」
以平等禮節相待。&比喻兩者對立。
近義:不相上下、平分秋色、平起平坐、勢均力敵、旗鼓相當、互別苗頭
反義:自甘雌伏、俯首聽命
參考詞語:「分庭伉禮、分廷抗禮」
庭,音ㄊ|ㄥˊ。庭院。不可寫作「廳」。 「分庭抗禮」及「平起平坐」都有地位相等的意思。
「分庭抗禮」側重於禮節對應的相等;「平起平坐」側重於地位衡量的相等。 |
分庭抗禮 平起平坐 ○ ㄨ 戰國時代各國君主求才若渴,一遇賢才,必是∼,倍加禮遇。 ㄨ ○ 王老三作夢也沒想到,竟然有這麼一天能夠和老東家∼。
「分庭抗禮」原作「分庭伉禮」。《莊子.漁父》中曾記載一段關於孔子的故事。有一天,孔子帶著弟子到郊外遊玩,遇到一位老漁夫。孔子與他談話後,覺得他見多識廣,談吐不俗,似非普通人,便問他住處,想再上門多向他請教些道理,沒想到漁夫卻不理會,撐船而去。孔子相當敬重他,站在岸邊一直等到他人影消失後才離去。他的學生子路無法理解老師何以如此尊敬一位漁夫,便問:「學生侍奉夫子您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從沒見過有人這樣對您。以往天子諸侯接見您,沒有不以相稱的禮節對待,您總還有些高傲不屈的神色。今天這位漁夫對您無禮,您卻彎腰屈身,對他如此恭敬,有點不合理吧?」孔子便趁機教育子路,指出人無貴賤之分,只要懂得道理,都值得尊敬。文中的「分庭伉禮」指諸侯以分處庭中,相對設禮,以平等的禮節對待孔子。後來「分庭抗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當。亦用於比喻兩者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