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勢均力敵

ㄕˋ ㄐㄩㄣ ㄌㄧˋ ㄉㄧˊ
  1. 雙方力量或情勢相當。
    [例]兩隊勢均力敵,難分高下。

[似]旗鼓相當

勢均力敵

ㄕˋ ㄐㄩㄣ ㄌㄧˋ ㄉㄧˊ
  1. 雙方力量情勢相當,不分上下。如:「由於兩隊勢均力敵,勢必演出一場龍爭虎鬥。」也作「力敵勢均」、「力均勢敵」。

勢均力敵

ㄕˋ ㄐㄩㄣ ㄌㄧˋ ㄉㄧˊ

「勢均力敵」之「」,典源作「」。「」通「」。指雙方力量情勢相當,不分上下。語本《逸周書.卷八.史記解》。 智均力敵」、「旗鼓相當

用法

指雙方力量情勢相當,不分上下。

用在「程度相等」的表述上。

例句

  1. 這兩位棋手的實力真可說是勢均力敵,難分軒輊。
  2. 我方球員展開猛攻,想要打破這種勢均力敵的戰況
  3. 由於兩位選手的實力勢均力敵,所以比賽至今仍未分出勝負
  4. 擂臺上,這兩個勢均力敵的拳王使出渾身解數,要將對手擊倒。
  5. 這場球賽,兩支隊伍勢均力敵,打到第九局,仍難以分出勝負。
  6. 面對如此超級強隊,我方一直到結束前幾分鐘都還保持勢均力敵的局面,表現確實不俗。

辨識

近義:工力悉敵不分軒輊平分秋色棋逢敵手旗鼓相當銖兩悉稱

反義:天淵之別天壤之別

參考詞語:「力均勢敵、力敵勢均、勢鈞力敵

典故說明

「勢均力敵」這個詞語,一般用來指稱雙方勢力與情勢相當。在《逸周書.卷八.史記解》中有段話:「昔有南氏有二臣貴寵,力鈞勢敵,竟進爭權,下爭朋黨,君弗禁,南氏以分。」其中的「」通「」,和「」字一樣都是等同的意思。整句話是說:以前在有南氏這個國家,有兩個臣子極受君王寵信,雙方權勢相當,為了勝過對方,兩人於是各自結黨營私,明爭暗鬥,最後終於導致國家分裂。後來「勢均力敵」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雙方力量情勢相當,不分上下。「勢均力敵」一語,有時亦作「力均勢敵」,如《尹文子》逸文:「兩智不能相救,兩貴不能相臨,兩辯不能相屈,力均勢敵故也。」便是描述雙方力量相當,所以在智、貴、辯三方面都無法分出高下。

書證

  1. 晉.袁宏《後漢紀》卷二七:「且傕汜小豎,樊稠庸兒,無他遠略,又勢均力敵,內難必作,吾乘其弊,事可圖也。」
  2. 《大宋宣和遺事.利集》:「自古至今,用兵者以曲直為勝負,南北兩朝,勢均力敵,安知爾非送死哉?」
  3. 宋.司馬光〈乞裁斷政事劄子〉:「群目有所見不同,勢均力敵,莫能相壹者,伏望陛下特留聖意,審察是非。」
  4. 《朱子語類.卷八三.春秋.綱領》:「蓋六國勢均力敵,不敢先動。楚在春秋時,他國皆不及其強,向非威、文有以遏之,則周室為其所并矣。」
  5. 明.馮夢龍《智囊補.卷六.明智部.億中》:「諸將勢均力敵,莫能相制。欲廣相連結,則眾心不同,其謀必泄;欲獨起為變,則兵少力微,勢必不成。」

在其他地方搜尋「勢均力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