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圖安逸而不願勞動。語本《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
01.《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列傳下.郭玉》:「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彊,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 02.《周書.卷二三.蘇綽列傳》:「若有遊手怠惰,早歸晚出,好逸惡勞,不勤事業者,則正長牒名郡縣,守令隨事加罰,罪一勸百。」 03.宋.陳敷《農書.卷上.稽功之宜篇第十》:「好逸惡勞者,常人之情,偷惰苟簡者,小人之病,殊不知勤勞乃逸樂之基也。」 04.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三.烏寶傳》:「寶好逸惡勞,愛儉素,疾華侈。」 05.清.黃宗羲〈原君〉:「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
貪圖安逸而不願勞動。貶義。
反義:吃苦耐勞
參考詞語:「厭勞喜逸、惡勞樂佚、欲逸惡勞」
「好逸惡勞」典源作「欲逸惡勞」。《呂氏春秋》是戰國時代秦相呂不韋與門下食客的集體著作。綜合九流百家,暢論天地人物,多主儒術,而參以道家、墨家之言,取材博賅,頗有功於古代史料的保存。卷五〈仲夏紀〉是說明音樂的功效、歷史及其重要性。共有五篇,其中〈適音〉篇說明音樂效能,在使人心平和,使欲望得到適當的發展,與治身治國的道理相通。文中認為:人有四種欲望,四種厭惡:希望長壽而憎惡夭折;希望平安而憎惡危險;想要榮華而憎惡恥辱;貪圖安逸而憎惡勞動。如果能讓四種欲望實現,四種厭惡消失,那麼生活必然能稱心如意,也就能長壽了。後來「好逸惡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貪圖安逸而不願勞動。出現「好逸惡勞」的書證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列傳下.郭玉》:「其為療也,有四難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彊,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