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心平氣溫

ㄒㄧㄣ ㄆㄧㄥˊ ㄑㄧˋ ㄨㄣ

猶「心平氣和」。見「心平氣和」條。01.宋.張鎡〈讀樂天詩〉詩:「學博才兼裕、心平氣自溫。」 

辨識

參考詞語:「心平氣和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心平氣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心平氣和原作心平德和」。晏子、即晏嬰、春秋齊國人、在齊景公時任宰相、為當時的名臣。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有一天、景公遊獵回來、與大臣梁丘據等在遄臺飲酒作樂。當景公對人生有所感慨時、梁丘據亦在一旁附和、故景公說:「只有據與我是相和的啊!」隨侍在側的晏子不以為然、他說:「據和你不過是相同而已、那裡有相和!」景公訝異地問:「『和』跟『同』有什麼不一樣嗎?」晏子回答說:「若以烹調為例、在熬煮羹湯時、會適切地把不同佐料相混、使之味道調和、才做出美味的料理。君臣相處之道也是這樣的。當君王提出一個主張時、作為臣子的應該是從不同角度給予建言、使君王的施為更為完備、而不是一昧地附和而已。再以音樂為例、一篇好的樂章、是各種音符以不同的快慢、高低……組合在一起、互相搭配、調和出優美的音樂、使君子聽了、內心能得到平靜、德行能趨向平和。所以《詩經》說:德音是沒有瑕疵的。像梁丘據這樣只會對君王的說法同聲應合、就好像清水加到清水裡去調味、誰會想去吃它呢?又好像琴瑟只彈一個單一的音符、誰會想去聽它呢?所以『同』是不好的啊!」此處的「心平德和」指的是心情的平靜、德行修養的平和。有此境界、人的脾氣自然會溫和不暴躁、所以後來由此演變成「心平氣和」這句成語、形容心氣平和、不急不怒。

書證

  1. 宋.張鎡〈讀樂天詩〉詩:「學博才兼裕、心平氣自溫。」

在其他地方搜尋「心平氣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