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沐猴而冠

ㄇㄨˋ ㄏㄡˊ ㄦˊ ㄍㄨㄢˋ
  1. 沐猴,即獼猴。猴子學人戴上帽子,雖外表裝扮得像人,卻少了人的本質。比喻人徒具衣冠而不脫粗鄙本性。也用以譏諷人虛有其表,沒有才能而竊據名位。《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漢書.卷四五.蒯伍江息夫傳.伍被》:「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為漢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也作「木猴而冠」、「沐猴衣冠」、「沐猴冠冕」。

沐猴而冠

ㄇㄨˋ ㄏㄡˊ ㄦˊ ㄍㄨㄢˋ

沐猴、獼猴。「沐猴而冠」指性情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比喻人虛有表象、卻不脫粗鄙的本質語本《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後或以用「沐猴而冠」指獼猴性急、不能若人久著冠帶、比喻性情暴躁、或用以諷刺無真才實學、依附權勢、竊取名位的人。

用法

比喻人虛有表象、卻不脫粗鄙的本質。&比喻人性情急躁不安定。

用在「表裡不一」的表述上。&用在「浮躁好動」的表述上。

例句

  1. 他雖然穿著西裝革履、不過是沐猴而冠、舉止談吐仍是粗俗不堪。
  2. 靠著裙帶關係、他沐猴而冠的當上了單位主管。
  3. 他那副德性哪像個領導人?毛毛躁躁、坐立不安、活像沐猴而冠。
  4. 他是沐猴而冠、要好好地坐在這裡聽一個小時演講、根本是不可能的。

辨識

近義:衣冠禽獸馬牛襟裾虛有其表

反義:秀外惠中

參考詞語:「沐猴冠、木猴而冠、衣冠沐猴、沐猴衣冠、沐猴冠冕

典故說明

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載、西楚霸王項羽率兵進入秦國首都咸陽後、屠殺城裡的百姓、殺害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並且放火燒掉宮殿、然後帶著到處搜括而來的財貨、珍寶和婦女要回故鄉去。這時有人跟項羽建議:「關中這個地方、山河四面圍繞、是天然屏障、土地肥沃豐饒、首都建在這裡可以稱霸中原。」項羽看到秦宮殿都已經燒毀、心裡又想念故鄉、就回答說:「人富貴了不回故鄉、就好像晚上穿著漂亮的衣服外出、誰看得到?」那個人就背地裡對人說:「聽說項羽這個人、就像個性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沒有遠見成不了大事、現在看來果然是真的。」結果話傳到項羽的耳裡、就把那個人捉來烹煮。後來「沐猴而冠」被用來指性情急躁的獼猴學人穿戴冠帽。亦用來比喻人虛有表象、卻不脫粗鄙的本質、沒有遠見。除此之外、古來對這句成語另有一解、認為因為獼猴性子急躁、不能若人久著冠帶、用來比喻人的性情急躁。

書證

  1.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源)
  2. 《漢書.卷四五.蒯伍江息夫傳.伍被》:「夫蓼太子知略不世出、非常人也、以為漢廷公卿列侯皆如沐猴而冠耳。」
  3. 《晉書.卷五五.張載列傳》:「至如軒冕黻班之士、苟不能匡化輔政、佐時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榮求利、厚自封之資、豐私家之積、此沐猴而冠耳、尚焉足道哉!」
  4. 唐.李白〈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秦〉詩:「爾從咸陽來、問我何勞苦。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騎土牛滯東魯。」
  5. 清.全祖望〈孫武子論〉:「當吳人之大舉也、楚之來相拒者為子常、斯其人如沐猴而冠、而又罷於奔命之餘、以遇常勝之師、兵未交而膽已落。」

在其他地方搜尋「沐猴而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