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者以各自所摸大象身體的不同部位來形容象。比喻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典出《大般涅槃經》卷三○。 △「眾盲模象」
01.宋.葛勝仲〈十八羅漢贊.一尊者乘六牙象沙彌一人執手爐其前〉:「盲人摸象,臆說據指。堂堂應儀,示汝全體。」 02.明.張岱〈大易用序〉:「盲人摸象,得耳者謂象如簸箕,得牙者謂象如槊,得鼻者謂象如杵,隨摸所名,都非真象。」 03.明.周宗建《論語商.卷上.鄉黨第.鄉黨篇》:「若拈著一相,隨擬一法,正是盲人摸象、痴兒認指。」 04.清.朱彝尊《經義考.卷一一四.詩.袁氏毛詩或問》:「仁〈自序〉曰:「朱元晦於《詩》,盡去孔門序說,而以意自為之解。盲人摸象,豈不揣其一端,然而去象遠矣。」 05.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四:「唐有孫愐之《唐韻》、守溫之三十六字母、何人之四呼……四呼如盲人摸象,僅得一肢,以為全體,而所得者是真非贗。」
比喻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
參考詞語:「三盲摸象、摸象眾盲、盲人說象、眾盲摸象」
佛經中常用譬喻來解釋佛理。如《大般涅槃經》中為解釋一般人各自解說佛性,都只是一種片面的看法。有如古代有一個國王,要大臣召聚盲人來摸大象,摸完之後,問每個盲人他們認為大象長什麼樣子,摸到象牙的人說「象長得跟蘿蔔一樣」,摸到象耳朵的人說「象長得跟畚箕一樣」,摸到象頭的人說「象長得跟石頭一樣」,摸到象鼻的人說「象長得跟杵一樣」,摸到腳的人說「象長得跟木製的臼一樣」,摸到背的人說「象長得跟張床一樣」,摸到肚子的人說「象長得像個甕一樣」,因著每個人摸到的部位不同,而對象的外觀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實他們摸到的都是象,也都不是象。象在此指佛性,而盲人則是指芸芸眾生,若是有人執著於某些行為或文字才是真正的佛性,就像摸象的盲人一樣,只看到了佛性的一部分,就執著於自己所認知的部分,甚者非議別人看到並非真正的佛性,這樣反而迷失了觀照佛性本質的能力。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盲人摸象」,用來比喻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