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蹧蹋和自我放棄,本指言行違背仁義。語本《孟子.離婁上》。後用「自暴自棄」指自甘墮落,不求上進。 △「妄自菲薄」
01.《朱子語類.卷一一八.訓門人六》:「若有人云孔孟天資不可及,便知此人自暴自棄,萬劫千生無緣見道!」 02.宋.王栐《燕翼詒謀錄.卷三.朝辭宣旨戒飾》:「苟州縣小官亦蒙皇恩寵綏,決知自重,思所以稱上意,不敢自暴自棄矣。」 03.《紅樓夢》第四八回:「探春黛玉都笑道:『誰不是頑,難道我們是認真作詩呢!若說我們認真成了詩,出了這園子,把人的牙還笑倒了呢!』寶玉道:『這也算自暴自棄了。』」 04.《鏡花緣》第二二回:「晚生倘稍通文墨,今得幸遇當代鴻儒,尚欲勉強塗鴉,以求指教,豈肯自暴自棄,不知抬舉,至於如此﹗」 05.《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細想起來,我們世受國恩的;若不及早出來報效國家,便是自暴自棄。」
指自甘墮落,不求上進。
參考詞語:「自暴棄、自棄自暴」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受學於子思弟子。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 著有《孟子》七篇,由弟子輯錄而成,共十四卷,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在〈離婁〉章中,孟子提到言行背棄仁義的人,就是自己害自己。孟子說:「不值得和自我蹧蹋的人談論仁義道理,不值得和自我放棄的人一起共事。說話違背禮義的人,是在蹧蹋自己。如果人自身不能心存仁愛,行事以義為準則,那就是自己放棄自己。仁,就像是一間很安全的房子;義,好比是正大的道路。拋棄安全的房子不住,捨棄正大的道路不走的人,真是可悲啊!」後來「自暴自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自甘墮落,不求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