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逆耳之言

ㄋㄧˋ ㄦˇ ㄓ ㄧㄢˊ
  1. 不中聽、不順耳的話,通常指忠告。《三國志.卷五三.吳書.張嚴程闞薛傳.張紘》:「而忠臣挾難進之術,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晉.孫楚〈為石仲容與孫皓書〉:「夫治膏肓者,必進苦口之藥;決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

逆耳之言

ㄋㄧˋ ㄦˇ ㄓ ㄧㄢˊ

指聽起來不順耳的話語。見「忠言逆耳」條。01.《三國志.卷五三.吳書.張嚴程闞薛傳.張紘》:「忠臣挾難進之術、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02.《明史.卷一九○.石﹝王+缶﹞列傳》:「自﹝王+缶﹞及楊廷和、蔣冕、毛紀以強諫罷政、迄嘉靖季、密勿大臣無進逆耳之言者矣。」 

辨識

參考詞語:「忠言逆耳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忠言逆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因為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加上國君無能、人心渙散、以致內憂外患交迫、隨時都可能亡國。韓非身為韓國的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希望能用一己之才、為國效力、挽救國勢。他雖屢次上書勸諫韓王、卻無法受到重用。於是他把滿腔抱負雄心、寫成《韓非子》一書。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提到︰有用的藥、吃起來雖然覺得很苦、但是聰明的人卻會勉強自己喝下它、因為知道吃下之後能夠治好自己的病;忠直的話語、聽起來讓人很難受、但是英明的君主卻會聽從、因為知道採納之後可以成就大業。後來「忠言逆耳」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

書證

  1. 《三國志.卷五三.吳書.張嚴程闞薛傳.張紘》:「忠臣挾難進之術、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
  2. 《明史.卷一九○.石﹝王+缶﹞列傳》:「自﹝王+缶﹞及楊廷和、蔣冕、毛紀以強諫罷政、迄嘉靖季、密勿大臣無進逆耳之言者矣。」

在其他地方搜尋「逆耳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