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語本《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良藥苦口」、「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01.漢.東方朔《七諫.沉江》:「痛忠言之逆耳兮,恨申子之沉江。」 02.《後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劉表列傳.袁紹》:「配聞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便於行。」 03.《三國志.卷五九.吳書.吳主五子傳.孫奮》:「夫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 04.《元史.卷一六八.許國禎列傳》:「世祖曰:『不聽汝言,果困斯疾。』(許國禎)對曰:『良藥苦口既知之矣,忠言逆耳願留意焉!』」 05.明.徐𤱻《殺狗記》第四齣:「手足之親兩不和,忠言逆耳奈如何。」 06.《黑籍冤魂》第一三回:「煙館裡的人,都看這人來歷不明,勸他不要與那人要好,卻是忠言逆耳,哪裡聽得?」
形容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
近義:良藥苦口
參考詞語:「逆耳之言、逆耳忠言」
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因為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加上國君無能,人心渙散,以致內憂外患交迫,隨時都可能亡國。韓非身為韓國的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希望能用一己之才,為國效力,挽救國勢。他雖屢次上書勸諫韓王,卻無法受到重用。於是他把滿腔的抱負雄心,寫成《韓非子》一書。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提到︰有用的藥,吃起來雖然覺得很苦,但是聰明的人卻會勉強自己喝下它,因為知道吃下之後能夠治好自己的病;忠直的話語,聽起來讓人很難受,但是英明的君主卻會聽從,因為知道採納之後可以成就大業。後來「忠言逆耳」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誠懇正直的規勸往往刺耳,而不易被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