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治好病的藥,多味苦難嚥。比喻諫言多不順耳,但卻有益於人。#語本《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忠言逆耳」、「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01.《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源) 02.《孔子家語.卷四.六本》:「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03.《後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劉表列傳.袁譚》:「配聞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便於行。」 04.《三國志.卷五九.吳書.吳主五子傳.孫奮》:「夫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 05.唐.王季友〈滑中贈崔高士瑾〉詩:「實腹以芝朮,賤形乃芻狗。自勉將勉余,良藥在苦口。」 06.《喻世明言.卷三九.汪信之一死救全家》:「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有智婦人,賽過男子。」
表示能治病的藥,多味苦難嚥。&比喻諫言多不順耳,但卻有益於人。
近義:忠言逆耳
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因為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加上國君無能,人心渙散,以致內憂外患交迫,隨時都可能亡國。韓非身為韓國的諸公子之一,曾在荀子門下受業學習,希望能用一己之才,為國效力,挽救國勢。他雖屢次上書勸諫韓王,卻無法受到重用。於是他把滿腔的抱負雄心,寫成《韓非子》一書。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提到:有用的藥吃起來雖然覺得很苦,但是聰明的人卻會勉強自己喝下它,因為知道吃下之後能夠治好自己的病;忠直的話語聽起來讓人很難受,但是英明的君主卻會聽從,因為知道採納之後可以成就大業。後來「良藥苦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能治好病的藥,多味苦難嚥;亦用於比喻諫言多不順耳,但卻有益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