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射盡之後,就將弓箭收藏起來。比喻事成之後,有功之人卻遭到殺戮或疏遠的命運。#語本《淮南子.說林》。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01.《舊五代史.卷一九.梁書.氏叔琮等列傳》:「史臣曰:『叔琮而下,咸以鷹犬之才,適遇雲龍之會,勤勞王室,踐履將壇,然俱不得其死,豈不惜哉!得非鳥盡弓藏,理當如是耶?』」 02.《西遊記》第二七回:「今日昧著惺惺使糊塗,只教我回去:這纔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03.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一六齣:「唐家多少功臣宿將,有甚明白處。賢勞鞅掌,怕不做鳥盡弓藏。」 04.《水滸後傳》第九回:「大凡古來有識見的英雄功成名就,便拂衣而去,免使後來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之禍。」
比喻事成之後,有功之人卻遭到殺戮或疏遠的命運。
反義:論功行賞
參考詞語:「弓藏鳥盡」
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世襲封為淮南王。他善於文辭,受漢武帝寵愛。武帝曾命他作一篇離騷賦,他僅花一個早上的時間就完成了,文思敏捷,可見一斑。劉安與門下食客、方士合著《淮南子》一書,內容多為道家思想,並融匯了先秦各家的學說,今日僅存內篇,餘皆散佚。後來劉安因為謀反的計畫洩露,自縊而死。《淮南子.說林》中提到「狡兔捕獲了,就把獵犬烹煮來吃;高飛的鳥射盡了,就將弓箭收藏起來」,意思就是事情成功之後,有功之人已無利用價值,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反因才能出眾,受到猜忌,而遭到殺害或疏遠。後來「鳥盡弓藏」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成之後,有功之人卻遭到殺戮或疏遠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