筌,捕魚用的竹器。「得魚忘筌」指捕到魚後,便忘掉了捕魚的器具。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語出《莊子.外物》。後亦用「得魚忘筌」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 △「得兔忘蹄」、「得意忘言」
01.《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源) 02.三國魏.嵇康〈贈秀才入軍〉詩一九首之一四:「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03.《景德傳燈錄.卷二八.越州大珠慧海和尚》:「悟理而遺教,亦猶得魚忘筌得兔忘蹄也。」 04.宋.華岳〈訴董寺丞〉詩:「投鼠固知當忌器,得魚誰敢便忘筌。」 05.明.朱權《荊釵記》第一五齣:「願他獨占魁選,榮顯。母妻封贈受皇宣,門楣顯,姓名傳。得魚後,怎忘筌?」 06.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二:「後之人未有不學古人而能為詩者也。然而善學者,得魚忘筌;不善學者,刻舟求劍。」
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
反義:飲水思源
參考詞語:「忘筌得魚、魚得忘筌」
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如果已經捕捉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捉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